共享单车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共享单车作为短距离出行工具。它随停随走、高效循环,对于倡导绿色出行,缓解大城市出行拥堵,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有着很多的正面意义,也重新培育了市民的骑车消费习惯。 客观来说,作为给众多民众带来便利的共享单车,我们当然期待其能走上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与“有桩”的公共自行车相比,这种随时取用和停车的“无桩”理念给市民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小红车”和“小黄车”的“乱占道”现象更加普遍,对城市空间管理和城市美化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随着共享单车市场“野蛮生长”,不少地方投放量趋于饱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公共停放点不足、解锁定位等相关技术尚不完善,导致单车乱停乱放、扰乱交通秩序;由于使用时间久、强度大,车辆损坏率直线上升;因为维修成本较高,且部分企业退市、倒闭,大量单车被扔到荒草丛中、高架桥下等偏僻之处。这些“共享”垃圾,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 显然,这对政府的公共资源管理功能提出了挑战,这也就需要相应的管理规定出台。因为共享单车的违规停放问题使政府不得不被迫整顿之前的僵尸车。 要实现对共享单车的有效监管,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监管部门应当转变思维方式,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点出发,构建一套全新的监管模式。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力量,通过与企业的数据共享,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管理,实现“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单车”的目的;还可以从构建诚信经济的角度出发,把共享单车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中来等等。 共享单车诞生的初衷,是便利出行、保护环境,但若后端处理不善,反而会导致新的环境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企业、监管者和公众一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