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扶到百姓“心坎上” 近日,记者下乡采访时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大伤脑筋,也让贫困群众颇多怨言。多位扶贫干部表示,希望能改变传统的考核办法,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田间地头,给贫困群众多出些实招,多办些实事。贫困群众则希望少摁些手印,多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新华网2017年7月12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中共中央给各级干部下的“军令状”,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时刻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情系这困难群众的点点滴滴,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好政策,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在扶贫攻坚事业上的毅力和决心。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扶贫人口之多、范围之广、任务之艰巨,实现全面脱贫还需持续发力。但最近有不少人反映,本适用于机关单位的考核监督方式,被生硬的搬到田间地头,各环节层层画押、节节把关,填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总结,通宵达旦成为常态,不少扶贫干部光荣的倒在扶贫路上。精准扶贫衍变为精准填表,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资料,比人头还高的表册成为考核干部绩效的重要指标,而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有待考究。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130家贫困户,每户的扶贫统计表均为一式4份,每份表格他需要在4个不同的地方签上大名,仅填写一遍他就需要签2080个名字。笔者认为,扶贫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应少用些“绣花工夫”,形式主义要及时制止;多一些实事求是,为百姓谋求福利。扶贫要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作为扶贫干部要多行走于田间地头,与百姓沟通交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同时发展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反弹”的后顾之忧。扶贫工作到底做得好不好,应该由百姓说了算,也只有真心实意的为百姓服务的干部,才能成为百姓心坎上的好公仆。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7-07/12/c_1121302874.htm 真实名字:刘娟 常用网名:秋实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文广新局 身份证号码:510704199205301821 联系电话:18780519321 邮箱:95266624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