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走程序。”去有关部门办事,这样的回答屡见不鲜。当然,必要的走程序,是为了规范办事流程、明确权责关系。然而,不少情况下走程序却成了借口和托词,或拖延推诿,或不了了之,让群众增添不少烦恼。(5月22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不少因行政部门之间职权分散,办事程序不人性化等,导致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踢皮球”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客观上看,部门职能过度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般来说,同一事情或同一项工作任务由多个部门来负责的话,那么往往会导致职权交叉。一些部门为了所谓的“趋利避害”,在遇到问题时频频将“等等再看”作为借口,互踢皮球,出现“有利相互争、无利相互推”、“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现象,严重影响政府的行政效率。 “还需要走程序”悄然间竟变成行政部门办事拖沓的套路托词,最后群众急于办理的事情淹没在堆砌的资料后面,变得不了了之。长此以往,不仅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严重削弱政府决策能力,不利于有限资源的集中管理。 一句轻描淡写的“得走程序”暴露出一些政府行政部门 “不走心”的事实。一方面,由于政策不清楚、办事流程不清晰,一些工作任务由多个部门来负责,涉及到职权交叉,而各部门的规定之间偶有“打架”现象,办结时限长短不一等造成群众办事受阻;另一方面,一些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担当,工作作风拖沓,甚至有想吃拿卡要的情况,这样的人为设卡导致群众办事来回跑,办事结果往往也不如人意。 事实上,走程序原本是为了规范办事流程,它不应该成为一写部门懒政怠政的挡箭牌。要彻底医治“走程序”这些不走心的“顽疾”是势在必行的,一来要积极完善各部门管理规定,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进一步细化明确各行政部门工作权责;再者,要加强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积极扭转“官本位”的不正之风,正确办事态度。 “走程序”不应该沦为政府各部门“踢皮球”的伪装外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办事宗旨应走进每一位公职人员的心里,更应体现在为民办事的实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