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眉山市公布了两区四县的四套领导班子共152名官员的姓名、职务和手机号码,有网友表示这是在作秀。记者就类似情况,以西安为例进行了回访调查:21日下午至22日上午,记者拨打了西安市临潼区共11名官员的手机,仅联系上1人。其余官员的手机,有3人始终无人接听,2人直接挂断电话,2人转入来电提醒,另有3人则分别是“已暂停服务”“不在服务区”和“请发短信”。(11月23日《京华时报》) 一直以来,公布官员的手机号仿佛较为流行,从表面上看,既体现了公开的原则,又好似给便民利民加了码,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西安市临潼区共11名官员的手机,仅联系上1人。其余官员的手机,有3人始终无人接听,2人直接挂断电话,2人转入来电提醒,另有3人则分别是“已暂停服务”“不在服务区”和“请发短信”。本应是服务热线的官员号码俨然成了“僵尸号”,公众难免一头雾水。。 出现上述状况,情况固然千差万别,其中不乏岗位变动、手机换号的因素,也或许接听者疲于应对,更不排除有官员故意“怠慢”。但不管何故,从“畅通”到“不通”,证实此举已不同程度沦为摆设。既然如此,那么各地希冀通过官民互动,以疏通民众诉求渠道而构建的这一“通道”,就明显“此路不通”了。 诚然,各地可以对症下药,通过强化制度、落实责任及适时更新信息来试图扭转这一状况,但能否奏效,却显然是未知数。况且,就算官员个个将之视为“第一要务”,做到“一呼百应”,让群众的诉求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则有需求的群众势必“趋之若鹜”。若如此,作为各地党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又能否置千头万绪的工作于不顾,而长期只围绕公布的手机号“打转”呢? 即便官员们能确保其手机做到持久畅通且“红火”,就依法行政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幸事。譬如,正如有官员言,“老百姓反映问题很多,基本都是个人诉求”,而这些都有相关部门对接。诚然,官员们可以将情况转给相应部门,由他们跟进解决。但作为接听电话的“第一责任人”,则免不了全程督办,适时回应。长此以往,岂不是“串演”了信访部门的“角色”?长此以往,公信力被打脸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