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严谨让群众觉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即将“官话”翻译成“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9月16日新华社) 政府文件尤其是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文件,要让老百姓能够读得懂,对于密切联系群众和为群众办实事非常的重要。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有不少存在表述语言中套话、术语过多,概念化、逻辑关系复杂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让老百姓觉得“太高冷”,不接地气,也弄不清和自己有哪些具体联系。对群众来说,人们面对一份文件,最关心的无非是这个文件与自己有着怎样的关系,会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文件出现听不懂、信不过、用不上,红头文件出现的意义又何在呢? 此次,河南要求全省各级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将“官话”翻译成群众能听得明白的“地方话”,将“公文”释义为“白话文”,把政策文件的背景依据、执行口径、注意事项、新旧政策文件差异等讲清楚,把政策文件与群众利益的关系讲明白,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值得点赞。诚然,一项好政策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抓落实是关键,接地气是前提。如果制定一项好政策,没有进行全面的落实,即使设计得再完美、考虑得再周全,也只是一纸空文。 现实中,有一些地方作出了一些创新,出台一些有创新性的政策。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做事更加贴近群众、关注民情、顺应民意。规定“白话版的红头文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如何落实?如何做到让群众满意?接下来的挑战还很多。但不管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认识到传统红头文件存在的问题,并且作出积极的创新,却是值得肯定的。希望方方面面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莫让“白话版的红头文件”只是看起来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