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严谨让群众觉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即将“官话”翻译成“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2016年9月14日新华网) 河南要求全省各级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将“官话”翻译成群众能听得明白的“地方话”,将“公文”释义为“白话文”,把政策文件的背景依据、执行口径、注意事项、新旧政策文件差异等讲清楚,把政策文件与群众利益的关系讲明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此举无疑是贴近群众、关注民情、顺应民意的举措,是上情下达的“快车道”。 古代一秀才上街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时下一些“红头文件”也象秀才一样,在公文中用字用词花哨,官话套话太多,官腔太重,一来就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重视、逗硬考核”之类的话,群众听不懂,也看不明白,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难以在基层落地,不仅直接给文件的贯彻执行打了折扣,还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损害了政策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做群众工作就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一想,群众不能知晓、不能理解的事情,是绝不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的,到头来将会一事无成。 当然,“红头文件”配套“白话版”并非灵丹妙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文件的执行中,还需将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还需在政务公开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好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方面的服务;还需畅通咨询渠道,让群众有地方解惑答疑,弄个清楚明白。做到了这些,政府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得到群众支持,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