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录巴州区地税局网站,打开全是英文,完全看不懂啊。”“点开巴州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的网站,出现的竟是该页无法显示,难道这就是他们要发布的信息?” 不可否认,开设政府网站的初衷是极好的,通过发布最新工作动态,公开政府部门相关信息,发布各种政策法规解读,开办网上便民服务大厅,以及反映和回应网民的意见建议等,可以进一步展示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状态,已达便民惠民,政府官网就是政府公信力在网络世界中的具体体现,客观真实,及时更新是官网建设基本要求。然而,现实中,不少政府网站却“任性”开来,有的玩“穿越”,文章“早产”,有的内容更新缓慢,甚至不更新,成了“僵尸网站”,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公众面面相觑,不知所谓。 当然,据官方数据描述,也与此现象相符,稍早前,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今年一季度对全国607个县级以下政府网站的抽查结果,不合格率达18.5%。媒体调查发现,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充分、服务不实用是基层政府网站的顽疾,有一些网站访问量极低,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僵尸”网站横行,成为横亘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道鸿沟,给群众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了障碍。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与网络密切相关,群众对于信息公开、政府回应的需求也在“升级”。政府网站已经成为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和群众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在当前政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当下,建设好、维护好政府网站,意义重大。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网站的维护和使用却不重视,突出表现为更新频率低、链接数量少、搜索功能不稳定、难以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等问题,使一些政府网站缺乏生机,俨然成为“僵尸”。 深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相关部门对信息公开缺乏重视,对政务与互联网接轨的认识不够,对信息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和目标不明确,造成政务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同时,不少地区在网站管理上存在职责不清晰等问题,也缺乏一套考核评估和督查的机制,因而无法系统、实时地反映政府网站的动向、流量和更新频率,导致有的政府网站往往无人监管,出现问题时也无人追责。 实际上,政府网站上发布的信息,不应是冷冰冰的文字和数据,而应是实现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的桥梁。唤醒“沉睡”的政府网站,亟需建好制度,用好问责“打板子”。方能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应明确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目标,使之成为及时、准确、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和公共服务的平台;还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网站可用性、信息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等作出具体规定,并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这样,政府网站才能回归便民惠民的初衷,成为网络世界中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