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通报四起省属高校科研经费违纪典型问题,包括公款私存、用项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学生助研补助费”名义冒领科研经费。四名高校教授受到党纪处分,一人被免去系主任职务,另外三名大学教授直接被降级为讲师。 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发生多起,一些科研精英被惩处,甚至沦为阶下囚。虽然高校反腐行动未曾停止,但少数人仍难泯贪欲之心。因此,消除高校科研腐败必须出重拳、出硬招。 以往,在人民的印象中,不会有人把高校、研究所和腐败联系到一起。然而,近年来通过一个又一个典型案例表明,世上没有绝对的清水衙门,只要有利益的存在,就会有滋生腐败的土壤。由此观之,仅靠信任或尊重,并不足以让高校风清气正。相反,把制度的笼子关紧,把管理的漏洞堵上,让科研经费“晒”在阳光下,才能肃清科研经费腐败带来的不良影响。 可以说,高校腐败不单单是科研经费的问题,而是涉及科研管理体制问题。更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受到此类负面“示范”现象的熏染,科技界的风气逐渐败坏,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教授把心思用在了旁门左道上,通过各种形式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既浪费了科研经费,也恶化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生态。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直接损伤了中国的科研创造力,俨然成为了科技强国的“拦路虎”。可见高校腐败伤之国本,不容小觑。 科研经费的使用不仅仅是贪腐问题,更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绝不能等闲视之,首先,要尽快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堵住经费管理漏洞;其次,要加大对科研经费腐败的惩治力度,让那些敢于伸手的违法违纪者付出沉重代价,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回归到传播文化知识、进行学术研究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