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政府院内发生血案,29岁的镇干部李坤身中9刀。根据县政府通报,犯罪嫌疑人是该镇东王家村62岁的村民王立军。据高青县政府通报,事件起因为王立军找到唐坊镇有关负责人,要求为其作贷款担保人,供王立军个人购买汽车。李坤对王立军进行说服劝阻时,突遭伤害。唐坊镇政府干部说,作为村里的低保户,王立军以上访要挟,向政府要钱救助成了他生活的重要来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法制意识逐步增强,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突显的最为强烈。以往基层政府总是扮演着强势的管理者角色,善于利用手中的职权化解基层矛盾,但是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基层政府的一贯作风也不断受到挑战。即便有时政府行为合理合法,还是会像受气的小媳妇一样,被群众“鸡蛋里挑骨头”, 甚至发生像该条新闻中因为基层矛盾解决结果不符合某些人的利益而受到人身伤害的暴力事件。以至于现在,部分基层干部总是抱怨“基层工作不好搞”,面对急待解决得问题开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话不敢说事儿不敢做。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将基层工作环境推到如此境地呢?在基层老是能够听见这样一句话,“搞基层工作就是抹稀泥,只要抹平,事情就算圆满解决,要是抹不平就只能给点甜头了。”于是乎就形成了基层工作的一大特色,问题只要不发生就当不存在,问题发生了就运用“抹稀泥”大法。当然,这种工作方法在一些特殊环境中的确能够起到显而易见作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是,这样的方法运用的过多,过于频繁,就会产生副作用,催生出像王立军这样的专业闹访者,以要挟政府为手段,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缠访”“闹访”。遇到这样的专业闹访者“抹稀泥大法”显然丧失了它的威力。所以,一方面基层政府面对矛盾,总是采取“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潜规则,缺乏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另一方面,部分闹访者抓住了基层政府的这一软肋,把闹访行为,作为向政府寻求解决问题,甚至是获取利益的“快速通道”,将才基层工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改变这一窘境,首先,基层工作者就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彻底改变“只要不闹事,一切好商量”的工作态度,要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善于用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事事抹稀泥,解决矛盾问题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有理有据,合法合情,对待利益诉求者要公平公正,不能谁闹得最厉害,谁的诉求就能到的优先解决,而把有理有据合理表达诉求的当事人晾到一边。其次,要建立正常的诉求表达机制,信访一票否决制这样的考核方式,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信访案件,但是用信访案件的发生与否来评判个人整体工作能力。这样做,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损害了基层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消减了基层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对于建立正常的诉求表达机制也是一种破坏,无疑是丢了西瓜拣芝麻。最后,绝不能纵容会闹的访民有肉吃、合理上访的群众无人理现象的蔓延,要对上访中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基层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避免第二个王立军受到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