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有的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公务用车费用 畸高、公车私用严重超编超配屡禁不止等突出问题,但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副作用”,那就是“没公车不愿下乡”。那么,为何会出现“没公车不愿下乡”等怪现象? 笔者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是公车没有了,花自己的钱、开自己的车下乡,将来能不能补回来,心里没 底不踏实;有的是公车集中调度了,但申请手续繁琐,经常申请不到,只能打消下乡的主意;还有的是当地公交及租车服务不发达。这一般都是在基层单位,往往还是偏远山区。 尽管有些地方名义上通了班车,但一天只有一趟车,甚至几天才有一班车。一些干部自然望乡兴叹,视下乡为畏途。 笔者认为,没公车坐就不愿下乡,这是很不应该的! “没公车不愿下乡”和“尽量少下乡”的官员就是存在“庸懒散”问题," 折射的是 一种懒惰心态,更是一种懒惰思想和懒惰作风的集中反映。一些干部心里在打鼓:一样都是干部,拿着同样的车补,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往乡下跑,还得自己买票、租车?干得越多,赔得越狠,不如拿了车补不出门,干得越少,赚得越多……这些作祟心理,说白了,就是当前一些官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为民意识和平等意识越 来越淡化,一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官本位”的特权思想,再一方面是利益至上的观念仍然顽固。 眼下,各地正在扎扎实实开展“两学 一做”学习教育,对党员干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没车不下乡”不应该成为官员懒政的借口,应该“创造条件下乡,而不是等着条件成熟再下乡”,更应该要摆正以“没车不下乡”为借口的懒政心态。因为干部下乡,为的是掌握基层的第一手资料,了解老百姓的疾苦。如果干部连老百姓的苦都没真正了解到,为老百姓服务或许只能是放空炮了。如果个别干部把自己从普通群众中“抽离”,眼中的百姓疾苦自然也就显得“不那么紧迫”,“解决百姓疾苦”就很有可能为“其他工作”让路。 所以,奉劝那些至今还存有“没公车不愿下乡”和“尽量少下乡”想法的干部立马清醒头脑,不仅嘴要动,还要手脚并用,扎下身子,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既确保工作完成,又保证公正公平,使干部不因车改而出现“懒政”。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想懒的干部灵起来,让腿懒的干部跑起来,让心懒的干部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