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文章《“饭局”风险须防范》。文章讲到,“饭局”对于国人来说,是重要的社交方式,但有些人却在“饭局”中栽了跟头。 “饭局”可用民间一句熟话概括,那就是:“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饭局问题,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事,会不会做官……”,一言蔽之,“饭局”的重点不在于“饭”,而在于“局”,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官场饭局也不例外。 不管是哪一种“饭局”,如果为了吃饭和联络情谊,无可厚非。比如,“官场饭局”发挥工作餐的功能,“商场饭局”解决市场问题,“社会饭局”纯粹为联谊,这本是正常现象。然而,如果在“饭局”中出现审批者与被审批者、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那就逃脱不了“局”的风险和“阴谋”。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曾经火爆的各类“饭局”有所收敛,但原来由公款支付的“官场饭局”转换为由商人支付的“商场饭局”;原来在公开的场所进行的“饭局”转换到更为隐秘的私人场所;集中的“饭局”分拆为小的“饭局”。于是乎,倒在“饭局”上的官员也层出不穷。 其实,各类“饭局”的实质大都是假借联谊搭建利益交换的平台;名目繁多的“饭局”,表面上是为了联谊的目的,透过“饭局”的潜规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不外乎是为了建立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进行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为权钱交易搭建平台。由于官员在“饭局”这种特殊的场景中,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放松了心理防线和警惕性,一旦在这种场合试图显示权力的任性和张扬,因此往往容易随意许诺、拍胸脯,最终走向歧途。 因此,从根本上讲,不是官场饭局学问真就深似海,而是权力的边界模糊不清,如若加强了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真正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党纪国法高悬头顶,还有谁有能力、有胆量赴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