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000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内容看,今年至少将在13省、对188万人实施扶贫搬迁。 今年以来,国务院部门已经“多招并举”,出台超常规政策,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年初至今,已有10余省份陆续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但从古至今,土地都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如何在“移栽”百姓到另一片土地中生根发芽,笔者倒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思考。 易地扶贫搬迁主要针对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在这些地区,因为先天的原因,即使现在花很大代价帮助脱贫,也会很快返贫。虽然易地扶贫必要性很强,但是,出台相关的易地扶贫政策时,决策者考虑了多少“短板”掣肘呢? 第一块短板—思想短板。对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脚下的土地是千百年来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贫困,但是不能背井离乡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根”。在易地搬迁政策落实过程中,如何帮助农民改进观点,让他们尽快接受这项帮助政策并从内心接受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块短板—落地短板。易地搬迁说起来简单,在政策落实时确存在很多易发生问题的阶段,拆迁和安置的过程中的房屋(土地)赔偿,安置房分配等环节历来都是问题高发的环节,如何在落实这项政策的同时,杜绝“分一杯羹”的现象发生,保证各项惠民政策是切实返惠于民也会是影响易地脱贫搬迁政策发挥效果的一大短板。 第三块短板—融入短板。现在这一短板已经暴露,参与易地脱贫搬迁的村民罗会明已经提出现在政府的工作重心全部集中在搬迁上,对于帮助移民增收致富的方法不多。一些基层政府存在只追求搬迁数量、规模、速度却忽视了脱贫的结果、质量及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项政策的重点在于脱贫而不是搬迁,所以如何能通过搬迁最终完成脱贫是需要决策者全面考虑的问题。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易地脱贫搬迁工作既然已经开始实施,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须重点规避。易地扶贫搬迁需在正确的航线上为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