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河南省纪委发布消息,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局长常建华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继4月12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东晖宣布被查后,河南省能源系统内打下的第二只“老虎”。 近年来被频频曝光的矿产资源腐败、石油系统腐败等能源腐败现象使公众认识到能源领域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石油、矿产等能源已成为腐败的媒介。原本为了维护能源安全的能源权力却成为官员和高管们敛财的工具。此次,河南省打下来了能源系统“二虎”可以说是“必然”,其他省份也应该持续发力。 能源系统为何成为腐败高发区?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国有能源企业身份复杂,既承担生产经营职能,又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既承担政策性负担,又能享受行政性特权。从以往被查处的案例来看,那些能源巨贪都握有项目审批权,正是这些失控的权力滋生了惊人的腐败能量。 在这一轮反腐行动中,能源系统可谓伤痕累累,为代表性的就是石油系统腐败案,这不仅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个人问题,更暴露了能源项目审批环节中权力寻租、灰色利益链等深层问题。权力在手,再克制的人也容易冲动,各种腐败自然也会如影随形。 所以,针对能源系统腐败,在强化事后反腐的同时,更要强化事前预防腐败。由于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有效治权才是最好的反腐。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能源系统的权力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根据能源系统的特点来治权。能源专家林伯强认为,能源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数额一般都很大,动辄数百亿元。同时,全国的项目太多,而负责审批的,“主要是几个人在批,权力比较集中”。因此,就需要从审批制度下手,这才是治理能源腐败的“上上策”。 不可否认,能源行业是一块“大肥肉”,很多多心术不正之人都想咬一口,这必然要发生腐败。因此,要实现能源系统彻底的反腐目标,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实现能源政策和审批机制的彻底改变,让该属于市场的资源回归市场,让该属于政府的义务回归正常,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杜绝官员腐败的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