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家补助两头牛,那家给点扶贫资金,从收入数字上看就是脱贫了,不去管这两头牛将来是死了还是杀牛吃肉,就把这一户从贫困名单上删掉了。但明年没有了扶贫资金怎么办?”3月12日上午,经济界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杜鹰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委员对扶贫工作的讨论。 扶贫这项工作,在不少地方确实做出了很大成绩。有的贫困地区,在干部的带领下,真抓实干,奋勇拼搏,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摆脱了贫困,而且有的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在产值的名单上也成为了响当当的“亿元村”。然而,在有的地方的扶贫工作,却是年年不见成效,年年扶贫,却年年贫困。不光是干部工作成效不彰,而且,群众对此也不满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给贫困户补助两头牛,或者是补助一些钱,牛被吃了,钱也花了,这种情况并非是个案。难道是群众“有问题”?是管不住嘴巴?还是只图一时花钱痛快?有人说,扶贫工作之所以没多大效果,是因为当地群众眼光太短,只顾眼前;扶贫工作就是个坑,钱扔进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偏颇之言。其实,纵观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有大可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只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当地群众,恐怕并非是公平之谈。 给扶贫群众补助牛羊等,这些无非就是搞养殖副业,让扶贫群众通过大牛生小牛、小牛变大牛的方式来形成养殖规模,最后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衡量价格”。但是,在不少地方,因为交通地理不便,信息闭塞,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和周边地区的产业脱节,这就造成了“产业荒岛”。牛倒是养大了,但是没办法卖出去,或者是养殖费用过高,再加上交通费,根本不就不适合于和正常的市场价格竞争,如此一来,贫困的生活又怎么能够摆脱呢?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其把牛羊或者钱等发给群众,倒不如想办法给贫困群众打造和拓宽市场竞争平台,让产业协作真正能够渗透到当地。有的养殖强县的周边区域的干部干脆带领当地群众做起了草场饲料行业,给旁边地区的养殖业进行产业配套的同时,也快速提升了当地的收入水平,迅速发展了当地经济。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扶贫工作需要多动腿,多动脑,多动腿的意思是多了解情况,深刻理解当地的产业布局;多动脑,就是要想好“授人以渔”的办法,这样才能够把“精准扶贫”这个思想真正抓好、抓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