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呼格吉勒图案经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无罪后,有关机关和部门迅速启动追责程序,依法依规对呼格吉勒图错案负有责任的27人进行了追责,并于2016年2月1日凌晨向社会公开了追责结果,社会广泛关注的呼格案终于落下帷幕。 呼格吉勒图错案的发生有其深刻原因,本质上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泊,干部监管体制存在漏洞造成的。权力来源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前提,这是当前我国政府公权力行使的总体态势,部分领导干部并未树立起这样的权力意识。加之政府内部监管不到位,没有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的枷锁,仍存在一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罔顾人民根本利益的滥用公权力的现象。部分领导干部抱有即使随意行政也“应该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藐视依法行政的权威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不足,权力游离于监管之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这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打好干部监管“补丁”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媒体及社会公众关注。自此,诸如赵作海案、“女神探”聂海芬案等冤假错案被揪出来,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相关部门随即通过媒体公开宣布将启动责任追究制度,依法重新调查相关案件,溯源相关责任人,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人民群众纷纷“点赞”。然而,当社会舆论热潮逐渐消逝之后,真正将追责具体细节及时公布的着实鲜见,公众批其追责“烂尾”,干部监管漏洞仍然存在。 打好干部监管“补丁”,当然必须首先从源头上对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进行监管。究其根源,追责制度是为追究领导干部用权不规范并产生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纠错平反。但试想,若各级领导干部均能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强自我监督,在合法边界内严格依程序行使权力,不触碰权力“红线”,那么何需追责,更不会存在追责“烂尾”现象。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牢笼,对领导干部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与能力,斩断追责及追责“烂尾”的根源。 确保追责“不烂尾”,打好干部监管“补丁”,还需追查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发力。若错误已经铸成,政府应把握住追责的契机,迅速开展调查,还原事件真相,并需确保追责的时效性,尽量缩短追责时间,将追责过程与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社会媒体和公众是政府的外在监督力量,在确保追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和公众可提出诉求,要求公开追责细节,关注追责全程,对负责追责的部门及领导干部形成外在压力,也可通过各种平台建言献策,但务必保持理性,给予政府合理的追责时间和空间,切忌“舆论绑架”,助力政府共同打好监管“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