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脱贫,就要花钱。让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未来五年所需资金至少以千亿元计。日前,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群众路线最生动最现实的实践。这不仅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义务,更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民生改善上,党和政府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善谋惠民之策,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为群众“保基本,兜底线”,赢得了贵过黄金的民心。 然而,一些本应服务于民生的专项资金,却被虚报、冒领、套取或挪用。据2011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审计的66个市县中,发现有36个少提取或少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53.14亿元,有29.55亿元专项资金被截留或挪用;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审计的45个县中,发现医疗项目建设中存在套取、挪用或滞留财政资金等问题金额1.64亿元。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无数的事实表明:如果制度有缺陷,监管不力、把关不严,问责措施偏软,政策的执行就会打折扣、惠民资金就被侵吞,最终带来政策失效、政府失信等恶劣影响。对扶贫攻坚而言,投入资金至少以千亿元计。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对某些人的诱惑力可真不小。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扶贫资金不能任由“硕鼠”鲸吞。一是以“零容忍”的态度、“刮骨疗毒”的决心,依法依规追究“硕鼠”和监管人员的责任,形成严厉查处的高压态势;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让社会、群众参与监督,对惠民政策的执行全程跟踪,把“小权力”盯牢盯紧;三是逐步构建信息公开、多方参与、法律约束的管理格局。 在扶贫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就是资金使用精准。让扶贫资金不流失,党和政府必须积极作为,斩断伸向群众“碗中”的黑手;党员干部也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清白做人、干净干事,打通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