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昨天转发驻教育部纪检组消息,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按照程序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其中校长、副校长等4人被免职。 中国传媒大学书记、校长、副校长等8名领导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是一起十分典型的案例。一是属于顶风违纪案例,该校8名党员领导干部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仍然存在长期违规超标准使用公务车辆、办公用房严重超标、公款大吃大喝、提供虚假情况等问题;二是属于党政一把手均涉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例;三是属于系统性、塌方性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案例,违规人员级别高、数量多,遭到了“连锅端”式的处分。 中国传媒大学严重违规的问题令人震惊。人们在震惊之余,也不得要问,该校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破窗效应”理论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破窗不被及时修理好,就可能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一个单位的作风问题也会产生“破窗效应”。一个单位如果对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作风问题不加重视,就会引发越来越重的作风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的作风问题,必然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轻变重,由量变到质变,“越来越多的玻璃窗户被打烂”的过程。 那么,中国传媒大学到底是谁在破作风之“窗”呢?不言而喻,学校的一些领导干部是作风问题的始作俑者。但更恶劣的是,学校的党政一把手对单位存在的作风问题,不仅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不加制止和纠正,反而带头违反规定,成为不正之风的实施者、助推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主要领导的不良示范,更加会助长下属人员的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让单位的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中国传媒大学发生严重违规问题,可以从“破窗效应”理论中探寻问题的缘由,也可以从中找到解决问题之道。防止发生“破窗效应”,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及时补漏,营造环境”。“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及时补窗”才能防止事情进一步恶化。如果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组织修补“破窗”,并保持常态化,那么这个单位的“破窗”现象将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得到杜绝。应该说,防止“破窗效应”,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