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师生关系本应像亲子关系一样融洽,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硕士与其导师当众“撕破脸”,学生在其朋友圈发表称导师太低级,导师随即发表了师生断绝关系。殊不知,双方自以为发表在自己朋友圈的言论却演变为社会舆论事件,并引发热议:“朋友圈”到底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 一方面很多网友为事件中的两人鸣不平,认为朋友圈本是私人空间,是给朋友诉苦的地方,是个人情绪释放的出口,若连这点“地盘”都要被剥夺,那还有什么私人空间可言,倘若人人都要事先打草稿再发言,这岂不是活的很累;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朋友圈”具有公共空间,不能随意发表言论。笔者认为“朋友圈”可以发表私人言论,但要遵守以下几点。特别是公务员这个庞大的队伍。 一是遵守公共属性,“朋友圈”是私人的空间,在里面发表私人言论本无罪,但它具有公共属性。就像放风筝一样,固然可以自由的飞的很高,但始终不能断线。因此我们的朋友圈要有方向性的牵引,特别是咱们的公职人员不能肆意发泄个人情绪,牢记自己的身份是代表党和国家,始终不忘自己的公仆形象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朋友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的蔓延力量是我们无法预估的。首先,所谓“朋友圈”里的朋友,认证并不严格,好像动动手指谁都可以是“朋友”;其次,转载的等功能让人唏嘘,一句话、一幅图可能被转载上万次!故有“一网在手,便知天下”的调侃。 三是做好自律,约束好个人行为规范,不能过于的追求个性化。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赶潮流,突个性,总是宣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语段。殊不知这样盲目的追求与众不同迟早会惹祸上身。人人都有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权利,但个性要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这样展现出来的个性才是柔和的,不会像一把锋利的刀去伤害他人甚至是自己。 “朋友圈”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我想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只要我们坚持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相信“朋友圈”会圈出一个生态、积极、正能量的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