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担任大垅村村支书的王建红,到现在也没想通,为啥当初一个个令全村人“兴奋不已”的扶贫项目,如今却变成了压在所有村民心头上的“一块块大石头”:“扶贫项目本来是想让我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可村子咋就越脱越贫了呢?” 扶贫的本质意义就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通过扶贫开发,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大都处于发家致富奔小康阶段,贫困的帽子已经摘掉。但是一些地方却还是没能摆脱贫困的纠缠,始终没能脱贫,甚至是出现了“越扶越贫”的怪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其实精心梳理不难看出其症结就在于如下几点: 一、当地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看实效 为想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不顾后续影响,遗留问题严重,后续资金链断裂,很多工程导致半途夭折,或草草完工,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到后来不但贫困没甩掉,实际突出问题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造成始终无法脱贫的主因。 二、扶贫不精准、没能对症下药 就如习主席所说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一些地方扶贫方向出现偏差,在干旱时一心想着“大面积降雨”根本没考虑到雨量的不足,日头一现照样干旱,只有苦苦等待下一次的“有限降雨”,该用的地方没用到,不该用到地方却成了“肥肉上添膘”,没找准扶贫切入点,资金花得不少,成效却看不见,这也是“越扶越贫”的关键所在。 三、上届领导给下届留下一堆“政绩”烂摊子,自己拍屁股走人 上届领导遗留的“政绩”烂摊子,一堆空壳,交给下届来处理,无赖之下后来者只有“拆了东墙补西墙”,当前众多事情无法处理,后续一大堆扶贫等事情无法跟进,造成无暇顾及的场景,严重制约扶贫事项的有序进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扶贫也是一个道理,这本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工程,切记浮躁与急功急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防止贫困反弹,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为求自身政绩影响,而置人民群众安危于不顾,留下一大堆“烂摊子”造成深远而重大的继续贫困现象。更不能“纸上谈兵”想当然的决断各项没实际深入了解的事情,必须经过深入细致探究,拿出有效的长效解决方案,方能按计划及时实施。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习主席所说的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实施原则,才能让更多的人早日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文/一杯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