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欧丽志医生在查房时,被患者砍成重伤,这一事件迅速引起社会关注。同日,有媒体曝出301医院一名值班医生被打。频繁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让医患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暴力伤医事件屡屡上演。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155件;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5月28日算起,到龙门县人民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7月15日,短短49天,经媒体公开曝光的暴力伤医事件已达16起。 医暴屡禁不止的“症结”在哪里?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红包”盛行,毁了社会对医生的基本信任;二是“以药养医”、为医院创收,大处方和各种变相大处方盛行,“看病难、看病贵”,导致整个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医疗行业;三是为所谓的“维稳”,法律上对施暴者的处置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穿上白大褂,意味着成了社会精英。但现在这一情况却有了变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景林指出:“在我国不少地方,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甚至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据统计,全国每年培养的医科毕业生接近60万,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10万人左右。如此多的青年人弃医,不能说与医暴频发没有一点关系。 2014年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医生段建华被患者家属强迫下跪, 猝不及防的暴力事件,改变了段建华的价值观,他变得自闭,活在“愤怒、焦虑、自卑和担忧”之中,“整晚做噩梦”、甚至“经常有想死的念头”。其实,在医暴中谁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赢家。医务人员受到伤害,患者及亲属付出代价,整个社会又何尝不受到波及?未来谁给我们看病?这话题着实让人揪心。 如何减少暴力伤医事件?根本途径在于医疗体制的改革。比如,推行“医、药”分离,提高医护人员待遇,提升医务人员素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医疗事业从回归公益性,亟待党和政府积极探索、主动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