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一颗螺丝钉,出门前一句叮咛,也许就能避免一起事故的发生。”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句话来自陕西岚皋县政府网站近日贴出的一封公开信,落款是该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有网友看过以后表示,该文章“全是官腔却也文采斐然”。这原本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是很快又有网友发现,这篇文章基本上全文照搬自山东威海安全生产委员会近10前年发出的一份公文,陕西岚皋县只是把地名换了一下。(2月8日中国广播网) 熟悉电脑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种最常见的功能那就是“复制”,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所需要的内容就能复制到其他需要的地方,非常的方便快捷,而“克隆公文”有异曲同工之效,能更快捷地完成任务,但是这样的捷径真的对吗? 公文不同于普通文章,它的写作要求和情况的使用都有所不同,尤其是受地域的影响,更是提高了对公文的要求,而公文大多是对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的规定,避免事故发生,而“克隆”而来的公文只是换汤不换药,并不能对当下的问题有所表达。 公文都走上“克隆”了,不会让那些原创者“心塞”吗?当别人在实际考察、辛苦码字的时候,“克隆者”是看不到的,但是当需要文章的时候,“信手拈来”一篇佳文,改改名字,改改地点、时间,就变成了新的文章,这样对原创真的公平吗?这样的捷径能闯过自己的良心关吗? 一篇公文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当公文这样的事都能“克隆”,就不仅仅是文风的问题,更是干部态度的问题,且不说这样的方式不是原滋原味,就这样对待事情的应付态度,让群众如何看待干部们? “克隆公文”是一种不可以有的捷径,是一种必须根治的“官病”,刹住这样的文风是其一,改变干部观念是其二,严惩“克隆公文”者,敲响干部的警钟是其三,脚踏实地方是正道,走捷径是对工作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样的“捷径”不能沾染。(作者: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