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总消费金额达60亿人民币,尤其“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在大阪的电器商场,王先生惊奇地发现,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产地竟是杭州下沙。 春节前,王先生报名旅行社跟团到日本旅游,身负许多亲朋好友的代购任务,马桶盖成了购物清单里的热门商品。旅行期间,在导游的带领下,王先生来到大阪的一家电器商城购物。商城内挤满了中国游客,随处可见拎着电饭煲、马桶盖的中国人。据王先生介绍,“日本电压是110伏,中国的是220伏,这些电器商场里专门提供符合中国国内使用的电器规格,商场里买电器的中国人特别多。电饭煲、马桶盖、电动牙刷,都跟不要钱一样买。” 打算入手几个马桶盖的王先生在商场里进行挑选,一款松下的马桶盖立马引起了王先生的注意,“当时就看到包装的纸箱上印着很多中文字,还有生产地竟然还是杭州下沙。”王先生发现的松下温水冲洗坐便在外包装上印着“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松乔街2号”的中文字样,以及“Made in China”的英文标注。这让王先生很费解,“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去日本买马桶盖,说起来很无奈,试想,如果出门就可以买到同样贴心又好用的马桶盖,又有多少人会千里迢迢从日本往家扛。而联系到境外购物热,各种日用产品的海淘热,马桶盖现象只不过是火热的跨国消费行为中的一小部分。 在许多人用不上坐式马桶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智能马桶,这其实是消费需求分层的体现。日本马桶的确优秀,可加热式座圈、音乐播放以及内置冲洗和烘干系统,无论其质量还是功能均是世界领先。国人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无非是因为质量好,更舒适,在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想用更好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中国大陆旅客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大陆人甚至不惜花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有人甚至在淘宝网贩售日本米,称日本米不会用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实际这种大米是中国盘锦产的,每公斤才6元人民币。 把购买外国产品看作是不理性消费,甚至和媚外意识挂起钩来,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际上,在商品全球化时代,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物,并不限于特定国家的产品,只不过是在产品质量和功能上领先的,不外乎那几个国家。人们的选择,主要还是产品质量和满足自己需求的功能,从人性来讲,这就是理性。 60亿“扫货”带来的危机感在于,有如此多领域的国产产品和日本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越少,大家对进口品牌的依赖程度越大,国产产品的生存环境就越艰难,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就会更少,长此以往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反思的并不是赴日购物的民众,更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无法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国内厂商和国内市场。 对市场需求反应迟缓,是中国制造业的现有模式的痼疾。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得益于高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净出口拉动,但由于只扮演出口导向的供货商角色,企业长期漠视市场需求和消费体验,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忽视质、服务。这种发展模式,在消费需求细化之后,渐渐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节奏。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与国外一线品牌相比,国内产品的款式、质量、服务都处于劣势,国内厂商的竞争手段往往是下调价格,随之而来的利润减少往往导致服务和质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多年来国产品牌总与“廉价、低质量”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对昂贵的进口产品的“崇洋媚外”,既是人们生活体验的总结,也是国内厂商自我定位的结果。 正视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和方向。尽管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国产产品追赶起来非一日之功,但技术并不是产品的唯一要素,技术后发型国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高端市场都理所应当的让给外国人。无论是马桶盖还是电饭煲,都是工业1.0时代就出现了的产品,中国企业生产它们,也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日本厂商能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无非是在设计上更讨巧,更人性化,在产品制造上更精益求精,赢在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和满足。 我们相信,以国内制造业的积淀和能力,只要重视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体验,及时的针对不断变化的消费分层作出回应,积极创新,重视质量,一定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夺回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