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一听群众的心声,是好事。但一张嘴就书生气、文件腔,群众一听,问的是和自己无关甚至听都没听过的问题,心里难免犯嘀咕,对不上话、接不上嘴,调研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1月27日人民日报) 执政为官,很多时候讲求的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是沟通思想、凝聚力量、解决问题的桥梁和纽带。能否和群众唠到一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是检验领导干部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过去我们说“官话”,挖空心思,引经据典,工整对仗,似乎很有水平,可却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如今我们说“大白话”,有感而发,率性自然,人人都能听懂,效果要远胜于官话。 但是,多说些“大白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它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常常深入到老百姓中去、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向他们学习,而且要敢于向百姓敞开心扉,说真话、说实话。这对于一部分习惯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挑战。倘若领导干部真心真情、躬身为民,就会心心相印道出“大白话”,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要用丝瓜瓤子擦擦背”……这些大白话,实实在在、生动形象,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群众听得懂也愿意听、记得住。因此,愿这种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盛行开来,早日成为领导干部的亲民新风。 事实上,白话不“白”,却更富智慧。对领导干部而言,善讲“大白话”也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只有贴近群众,俯下身和群众交流,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敢于说出群众听得懂的白话。因此,亲民不能再停留在“官腔”上,更重要的是求真务实,致力于改善民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