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官员穿万元羽绒服指挥救灾 回应:女儿送的(人民网2015年1月6日) 2015年之初,哈尔滨起了一场大火,这场灾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令全国人民记住了几张年轻消防员的面孔,救灾涌现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弘扬了中华儿女在面对国家和集体利益时,牺牲小我保全大家的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高尚情怀。但是,在这些公共事件面前,媒体的报道总会令一些“眼尖”的网友找出些其他的“小插曲”比如这次的“棉服哥”。 笔者查看了相关的新闻报道,也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认为,穿那么贵的羽绒服不对,有的认为,官员也是人,关注穿什么衣服是不是有点过? 确实继杨达才“表哥”事件之后,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因为个别官员的表、衣服、包、车属奢侈品之类而落马,也正是因为这些事件的存在,每每到了这些公共事件时,便有一些人喜欢在这些新闻中搜索线索,不得不承认,网友的能力非常强大,甚至能从照片中找出官员手腕上的表印。 其实领导干部也是人,在自己家庭收入合法的情况下,能穿一件质量好的羽绒服也未尝不可,经济在发展,没有必要非得逼着领导干部们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出现在公众面前吧?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从侧面说明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已堪忧,群众更希望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来揪出贪腐的“蛀虫”,长期发展,也就成就了以下几种心态。 第一就是质疑的心态,过去大家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时候,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事件深信不疑,因为这是官方声音,作为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都是正面的详实的能鼓舞人心的新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一些人好大喜功,为了博取眼球,慢慢地就将新闻做变了味,从新闻报道变成一些刻意的“做新闻”或者“演新闻”,当真相在群众面前被揭开后,群众开始不相信新闻,令原本属实的新闻都蒙上灰色。 第二就是仇官的心态。从近些年反腐败的成果中看出,的确是存在令民众失望的干部,这些干部还不乏是共产党的高官,当贪腐的惊人数额在公开在公众面前时,除了大快人心,还有一种被欺骗之后的痛,这种既寄托希望又怀疑的复杂感情影响了民众对领导干部这个队伍的看法,所以,领导干部的言行、衣着、消费水平都成为被关注的方面,一旦觉得不妥,便主观认定“这人有问题”。 第三有“起哄”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个别比较偏激的网民中是存在的,因为从表哥开始,有一些干部的确是因为这些细节被查出问题的,也是因为这些“不经查”的干部,令一些人认为,所有的有这种痕迹的人都一定是“贪官”,究竟是还是不是,在部分网民心里已经给打上了贪腐的烙印。 如何重新树立政府、领导干部的新形象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的工作,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掀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我们期待着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下,真正实现法治,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重塑社会良好风气,群众自然也不会因为官员乘坐公交车而被认定为“作秀”,也不会因为官员穿了上万的羽绒服或者背手而过度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