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底,该不该回不回家的问题,又随着春节的临近,摆在外出打工者的面前。 表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家,家是庇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港湾,不管我们身置何地,境况如何,家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归宿和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种牵挂,就像连着风筝的线,不管你走多远,都始终不离不弃,那怕一生都回不来了,最后也要魂归故里。而每到春运时的一票难求,实际上就就证明了中国人对家的眷顾之情。 但是现在却成了一个问题。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在近日都做了相关报道,其中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在大城市生活,面对着高不可攀的房价,很多租房的人深切感受着“没能成功”的失意,合家团聚的时刻,面对父母和亲友关切询问“这一年,过得还好吗?”,总会五味杂陈、甘苦自知。 是的,很多人背井离乡,揣着梦想,走出农村,想要去打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成功的毕竟总是少数。更多的人虽然身置五光十色的都市,用他们的劳动创造并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但是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巨大的财富梦想在他们的眼前呼啸而过,但是却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有限的工资收入,被挟裹进现代消费的神话,欲望在得到短暂的满足后,留下的是两手空空和是否回家的惆怅。 是的,这个国家到处都是一片兴盛的景象,我们正走在前所未有的复兴路上,渴望找回昔日的荣光。这一过程孕育了太多的机会,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攫取这种机会,有人一夜暴富,有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终获成功,有屌丝戴上了象征荣誉的花环,有草根逆袭成高大上……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和成功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们投入其中,而满腔激情的背后,虚火也在熊熊燃烧。在这股虚火之下,不成功的人们似乎都成了罪人,他们要忍受父母怜惜的目光、亲人及周围人的白眼,以及自我的挫败感,如此,回家的路并不好走。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已然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人们的秉赋境遇也各有不同,城市与农村暂时还有抹不平的各种落差,不是说所有的东西会被所有的人抓住。所以,虚火很容易被破灭,失望在所难免。而很显然,这里面既有人们自身的问题,也有制度环境的问题。 对于人自身,欲望和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基本的需求满足后,人们面临着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但是这两个轮子也有一定的承重量,一旦超过了限度,就会成为不自量力的狂妄。所以真正的成功者,永远是那些对自己有清醒认知的人,马云的今天是点滴积累、一步步走下来的结果,不是十几年前的异想天开。很多农村的孩子耽于都市的繁华,哪怕处于最底层,也不愿意到可以施展拳脚的中小城市,这种一厢情愿必然会造成生活的困顿。相反,如果能够脚踏实地,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未必不会走出辉煌的人生。 对于制度环境,最大的问题,是财富的进步如何与个人的幸福感受相结合,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据《21世纪资本论》一书的描述,目前整个世界的财富都在两极分化,富人们财富的雪团本来就大,在惯性的作用下优势明显,会越滚越大,而普通人财富本来就没有规模优势,虽然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惯性小,与富人的距离只会越来越大,这其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财富的增长会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事情,而财富的进步很难为更多的人带来生活的改善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早晚会成为问题。 对于我们的现实环境而言,这种情况绝非危言耸听,一个基本的情况是大城市越来越大,农村的各种资源被抽水机一样吸到城里,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社会阶层固化,城市的发展越来与不关农村什么事……如果农村出来的孩子只是城市进步的旁观者,或者城市像对待他们的父辈那样,留下他们的青春年华,却把老弱病残输送回农村,城市汲取所有资源后留下农村的凋敝,那么,不是想不想回家的问题,而是这样的家已然回不去了。 所以,如果想让家一直有吸引力,无论有钱没钱都能回家过年,就要帮助来自农村的青年人摆脱艰辛和悲情,让更多的农村青年上得了重点大学、为打工阶层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就业环境,不再为讨薪犯愁,让那些农村青年更好地融入城市……这时候,或许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比起父母对游子的牵挂,我们那点“脸面”微不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