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在国人眼里,似乎不是新闻了。然而近几天媒体揭开了论文买卖的黑幕,还是让许多人惊诧不已。需求方只需“点菜”,中间人按需下单,学术期刊依版面定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展现在眼前。 存在并非合理 常言道“存在既合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社会现象既不合理,亦贻害无穷。论文买卖即是如此,表面上看一方愿意付费,另一方愿意以脑力劳动或版面换取利益,似乎是“周瑜打黄盖”。但事实上,论文买卖绝非你情我愿那么简单。需要论文的学者,抛弃了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以造假的方式玷污了学术的清白。登载造假论文的期刊也放弃了一本学术期刊本应有的严谨态度。 而论文买卖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学术论文本应展示学术研究的成果,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却无端制造出大批“垃圾”。而学术期刊本应是汇聚思想的盛宴,却成为了藏污纳垢的舞台。表面上看,我们的学术论文数量直线飙升,貌似群芳争妍,然而却落入了“有数量无质量”的窠臼,群芳往往经不起仔细审视,细看上去粗糙不堪。 虚假繁荣需用制度祛火 论文造假带来的虚假繁荣,根源似乎不言自明: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科研项目审核,论文数量都是硬杠杠。如果说对论文质量有要求,只是要求刊载论文的期刊要达到一定的级别,例如核心期刊。正是因为学术研究审核的“懒政”,造成了学术论文粗制滥造成风,甚至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要想铲除论文造假的土壤,改革学术评定体系无疑是第一要务。任何情况下,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时代似乎该结束了,而更应该以论文质量和学术思想为最高指标。其次,学术造假惩处机制需发挥巨大作用。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任何一门课程都会把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当成大忌,对学生反复讲。如若有人在学术诚信问题上犯错误,绝不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再次,打击论文买卖的黑链条,不能光打周瑜不打黄盖。当前,学术期刊鱼龙混杂,必须予以整治,让风清气正的面貌回归学术界。 进步的中国需要“创新”助力,发展的中国需要不断弘扬“真善美”。无论从哪个视角来审视,学术造假都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步伐格格不入。从这个意义而言,用制度铲除学术造假的土壤,宜早不宜迟。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