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遗体捐赠应受到褒奖而非责骂

时间:2014-12-15 09:40来源: 作者:红缨老枪 点击:
把父母的遗体捐献出去有什么不对呢?首先,这是潮流之举,是爱心之行,非但不是伤风败俗,而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使之能够因此获得新生。众所周知,每天嗷嗷待“术”,等着人体角膜、心脏或其他器官组织进行手术的人排着队,因为没有足够的合适的供体,每天同

遵照父母生前的意愿,当他们过世时,周颂英把父母的遗体先后捐献出去。然而,她没有料到,此后的10多年,她和家人一直生活在邻居和亲友们“异样的眼光”中。2014年12月9日,周颂英带着女儿搬入一处新居,这是她6年来第3次搬家。而每一次搬家,都是为了逃离周遭的“揶揄”。(12月14日澎湃新闻)

看了这条新闻,第一反应就是世俗的力量太强大了,强大到周颂英不得不一次次搬家。当然,这第二个反应就是,她也成了今日的孟母,虽然都是为了择邻,但一个发生在两千年前,一个发生在当下;一个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一个则是为了自己耳根清净。第三个呢,就是这种“异样的眼光”发生在当下,令人匪夷所思,心寒齿冷。

把父母的遗体捐献出去有什么不对呢?首先,这是潮流之举,是爱心之行,非但不是伤风败俗,而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使之能够因此获得新生。众所周知,每天嗷嗷待“术”,等着人体角膜、心脏或其他器官组织进行手术的人排着队,因为没有足够的合适的供体,每天同样有很多人在垂死挣扎并死亡。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能够使用的器官数量不到1万,而其中有超过65%器官移植的器官来源于死刑犯。其次,何况这是父母的遗愿,父母命,不可违,并非自己忤逆不孝,有什么别的图谋。

周颂英6年搬了3次家,这种因循的势力让人无语。在它面前,你难以申辩,无法摆脱,成为一道梦魇。当遗体捐献在一些国家已经蔚成风气、成为大德大爱之时,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古国,为什么还有这样大的偏见和阻力呢?我想,除了我们的宣传不够,彰扬不力,最大的症结就是在有些人那里,谬种流传的封建积习排斥科学,把身体怎样处理视为是否孝道。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你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在这种理论的蛊惑下,对父母的遗体任意处置比如捐献,也是一种大逆不道,即便你有着父母之命——遗愿。

不能否认,这种封建意识,与当今的风尚已经形成冲突,且格格不入。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词典里,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科学态度。人死了之后,身体对本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遗体捐献却都具有意义。一方面,人死了还想着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社会道德;另一方面,人死后可以通过器官的使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辉也照亮别人的生命。

我们常常惊异并钦佩这样的事例,一个孩子或者一个青年亡故,他们的父母不是将其一葬了之,而是把他们身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等待的人。两相对比,他们简直就是爱心天使,生命女神!所以,周颂英被“揶揄”,很值得我们反思并努力,鼓励捐献遗体这种高尚行为,用科学的知识和救人的实践影响和改变一些人的观念,不能让这种具有道德和爱心的行为,被世俗之手扼杀;不能让一旁嗷嗷待“术”的生命,被偏见之举格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月光花:爱与记忆,永不止息

作者:默音

七年前的夏天,我在实习的报社转正,朝我以为将持续终生的新闻工作者生涯迈出了第一步。我分到一个带浴室的宿舍单间。…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