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为迎亚运会,广州耗资8亿打造陈家祠广场;4年后,因地铁8号线施工,广场又被拆了一半。今年9月,媒体质疑陈家祠广场被拆成了“短命建筑”,有市民直斥太浪费。20日,在由广州市选出的省十二届人大代表到陈家祠广场集中视察时,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方面回应,“不仅没有造成浪费,还省了钱,加快了地铁建设。”(《新快报》11月21日) 耗资8亿建造的广场4年就拆了,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浪费,怎么就变成了省钱?按照荔湾区政府的说法,此中的逻辑是,当初为建广场,早已完成了这块土地的征地拆迁,现在拆了广场建地铁站,就不用再征地拆迁了;4年过去,随着土地增值,拆迁成本比原来高出不少,现在省去这个环节,就相当于节省了一大笔钱。 荔湾区政府称,当年建广场,拆迁成本是大头。言下之意,如果不是有这个广场,现在为建地铁站搞征地拆迁,单是拆迁费用就要远远高于当年建广场的全部费用。所以拆了广场是省钱。 这个解释严丝合缝,还真难以辩驳。如果沿着荔湾区政府的思路去琢磨“浪费还是省钱”的问题,就相当于钻进了一条预先设定的死胡同,怎么计算都是“省钱”;而若跳出这个死胡同就会发现,市民和区政府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市民和人大代表质疑的是广场为何变短命建筑,区政府说的是地铁建设的成本核算问题。拆了广场建地铁站,地铁建设是省钱了,可广场没了。 广场关乎市民的休闲福利,一个耗费巨资建造的广场建好4年就拆除,未能充分发挥其愉悦市民的功能,算不算浪费?因此“省钱”一说,只是站在政府单方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即便只算经济账,就整个城市而言,也不存在“省钱”的问题——拆迁补偿无非是资金从公到私的转移,政府节省了拆迁成本,就相当于这个成本更多地被市民分担,该花的钱实际上一分没少花;而浪费是实实在在的:建好的广场又拆掉,空耗大量人力物力,而这些被浪费掉的人力物力本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拆了又建,建了又拆,这是很多城市的通病。有句话叫“拆拆建建都是GDP”,和广州短命广场的“省钱”逻辑如出一辙,那就是,你说大拆大建是浪费,他就会罗列一大堆数据,告诉你这样做更划算。老百姓想不通的是,好端端的建筑物没用几年就拆了,怎么可能不是浪费?可有些官员就会说,地面上的建筑物值几个钱?土地才是硬通货,用卖地的钱来搞开发建设,比先前的旧房子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土地有增值空间的语境下,这个道理看似颠扑不破,实则经不起推敲。拆拆建建本身并不会促进社会财富总量增长,只是一个“土地价值变现”的过程,即使不拆,土地价值作为社会总财富的一部分依然存在。但拆拆建建的“好处”是,在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土地增值部分更多地以税费等方式变成政府财政收入,或成为资本利润;而因大拆大建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消耗等问题,则由整个社会来埋单。 回到广州短命广场这件事情上。拆了广场建地铁站无关商业开发,因此不能说当地政府这样做是为利益所驱动。这里的“省钱”逻辑,更多是为规避问责。为修地铁站要拆掉才建好4年的广场,肯定是城市规划方面出了问题,要么这个广场是当初为办亚运会而搞的面子工程,明知建在将来的地铁线路上,依然硬着头皮上马——广州举办亚运会是2010年,这条地铁线路早在2007年就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要么,就是地铁站选址不当,属于置民意于不顾的拍脑袋决策。 荔湾区政府一名官员说,“由于陈家祠东广场早在2009年就已完成了土地收储,所以目前地铁建设不需要再征地拆迁。”这话很有意思,好像早就知道这里将来要建一个地铁站,为了节省拆迁成本,当初预先建一个广场准备着,就等着今天拆。真是太有预见性了,不知广州市民有没有被欺骗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