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江西某知名景区负责人张华(化名)手机“被迫”处于关机状态。究其原因,打电话要求免票的太多,有些不好推托,张华只能“关机谢客”。“打电话过来的人,有些是亲戚朋友,有些是政府主管部门人员。每到旅游旺季,总是有很多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打电话要求免票。”张华无奈地表示,“今年的‘人情票’估计有两三万张,平均每天有上百张。以往旺季时即使关机,每天也要免票1000多张。”(10月8日《人民日报》) 景区发放“人情票”,给了很多人所谓的“面子”,其实损害的无疑是景区的利益,甚至对花钱购票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待遇。而在“人情票”的背后其实是特权在发挥作用的结果。因为这些人并非没有购票的能力,只是希望将手中的权力兑现罢了。如此以来,他们进去就觉得面子红光起来了,当看到别人在购票而自己不用购票,无疑就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可见,“人情票”的获得者也就是手中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而已,而这样的权力正是别人没有的,于是乎“人情票”也就开始产生并有泛滥的趋势。 在实际的结果上,那些凭借着所谓的权力获得“人情票”的人们,进入景区旅游会增加游客的总量,而对于景区本身的饱和能力来说,增加的人数无疑会带来景区质量的下降。同时,由于“人情票”的旅游者并没有付出任何金钱成本,由此对景区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损失,对于原本就依赖门票经济的景区来说也就是雪上加霜。所以,景区负责人面对着“人情票”的压力不得不关机也就情有可原。一旦开机就难以拒绝有的人索票,只有关机能够暂时躲过这样的“劫难”。不过,这无非也就是权宜之计罢了。要想从长远将“人情票”肃清,只有将附着在其身上的特权给剥离。 而剥离“人情票”上的特权其实也并非难事,其中最为奏效的就是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景区的经营如果完全走市场化路线,门票从定价到发行数量都进行公开控制,而如此透明化的市场运作,自然也就能够将“人情票”的根挖掘出来。因为人们索求“人情票”不过就是将特权变现过程,市场经济本身往往是不讲人情的,只有付款才能获得门票,不付款就不能获得门票。这就是最为简单的市场经济原则,只要落实到底也就能够将“人情票”杜绝,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现实中的情况也是如此,经济落后和市场经济渗透不足往往是“人情票”滋生的重灾区。(王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