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烈士缘何成了“弱势群体”?

时间:2014-10-09 07:03 来源: 作者:刘海明8888 点击:
一些省份的部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抗战遗址等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宣传方式落后等困境。“文革”中,高奉战役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的烈士墓碑甚至被拆掉用来修桥,做了桥面。(《新京报》10月6日报道) 设置烈士

一些省份的部分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抗战遗址等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宣传方式落后等困境。“文革”中,高奉战役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的烈士墓碑甚至被拆掉用来修桥,做了桥面。(《新京报》10月6日报道)

设置烈士纪念日,无意中让烈士遗址、纪念馆的保护问题浮出了水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批评政府,有的批评民众,还有的在羡慕他国尊重烈士的传统。反思,有助于烈士不再“弱势”,但我更想知道诸多烈士怎么就成了“弱势群体”。回答了这个问题,再来讨论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严重问题才有意义。

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以及抗战遗址的弱势现状,这种尴尬的境遇涉及“烈士”的界定问题。什么是“烈士”,按说不该存在争议。问题在于,如果“烈士”的定义清晰明了,还至于在不少地方出现类似的情况吗?普遍存在的现象,显然不是孤例的事件,有必要从深层来追问。在我看来,关于具体的“烈士”认定,目前朝野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纵观建国以来各地的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设施的修建,属于标准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为要在若干年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行。没有民意的认可和支持,政府部门所做的努力也许不少,收效往往甚微。同样,纪念烈士,也须把烈士身份认定的工作做扎实。前期工夫做好了,民众才可能由衷地敬仰他们心目中的烈士。政府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或遗址,才能通过民间的历史教育、口碑传播,扩大其影响。相反,假设官方推崇的“烈士”威信度不高,随着时间的流失其“余额”更加不足,“烈士”遭到冷落甚至被亵渎,显然就不是保护力度和经费不足的问题了。这是因为,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经费的支持更不会长久。

“烈士”概念的含混不清,地方政府自然会越俎代庖,自行认定一些烈士,强求民众来纪念他们,最终导致烈士的泛滥。为达到纪念的目的,地方政府还把属于精神纪念的活动变成了固定的有形的纪念。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纪念,也容易把“烈士”变成“弱势群体”。纪念历史人物,适合通过影视片和相关故事来宣传其事迹。这样的纪念启迪的是人们的心灵,心灵里保存的信息最为恒久。相反,那些大兴土木修建的陵园、纪念馆和遗址,虽也有教育的意义,其教育效果未必大于民间和学校的精神传播效果。当然,这不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硬件建设不重要,而是说陵园、纪念馆和遗址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旦这些硬件过滥,必然降低其神圣性。没有神圣成分的烈士纪念场所,要获得国人长久的瞻仰兴趣,自然比较困难。所以,这显然不是经费投入所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书写过历史的先烈,但缅怀所需要的历史教育未必就是参观形形色色的陵园和纪念馆,而是如何让真正值得纪念的烈士走进民众的心灵里。烈士多如牛毛,纪念设施应景泛滥,让烈士在今天变得“弱势”,这个责任又该谁来担责,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状况呢?http://www.longxin.swust.edu.cn/portal.php?mod=view&aid=7571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阴阳之间:名家小小说

    作者:霍桑等

    《阴阳之间》共收集世界名 的52篇小小说佳作。最老的一位是《十日谈》作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要 …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