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求实效——教育实践活动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查摆和解决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反“四风”,出重拳、用重典,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推动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交上令人信服的成绩单。(新华网 10月7日) 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顽症,是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从一开始就坚持上下联动、立行立改。整个活动过程中,中央先后确定了21项专项整治任务,对“四风”打出“组合拳”。 一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禁令”的迅速出台,让那些挖空心思的“尖脑袋”露出了原形。从“三公”经费的专项治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公”消费逐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三公”经费较活动开展前压缩530.2亿元,下降27.5%。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会务接待费同比减少50%,会议费同比减少52%。北京市市级部门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压缩1.27亿元;重庆市市级三公经费压缩25%;成都市市级“三公”经费支出3.96亿元,较上年下降9.18%。而2014上半年,成都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0.5%。 接二连三出台的“清风”亮招,不禁让公众拍手叫好,因为这样的“专项整治”不仅提升了政府形象,更让公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大大增强。在开展“三公经费”的专项治理后,某省统计局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省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成效群众满意度指数为85.27,较2012年度提高4.79;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群众满意度指数为84.01,较2012年度提高0.45。满意指数的提高恰恰说明了,三公经费的锐减,让老百姓的“两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些对于干部作风反面的正面肯定。是金杯和银杯都换不到的。 “禁令年”的清风“硬杠杠”之所以能够得到党内同志和全体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它们弘扬的是务实,而不是形式;冲击的不是鲜花,而是浮夸。笔者期待着各地在新的一年里能继续紧跟中纪委的节奏,出台更多更好的清风“新利器”,更密更严的反腐新“绝招”,这既是是民心所盼,也是众望所归,因为它们的诞生必将让歪风邪气迅速消失、而后永无翻身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