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逢年节“争先恐后”“成群结队”给县委书记送礼;县委书记从“半推半就”到“习以为常”,再到“谁不来送不放心”,并“边收礼边交公”以避责。双方均称对当地的“风气”感到“无奈”:“不收不送,工作不好开展”。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案做出终审裁定,萧县80多名“送礼干部”也被免职。 近日,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贪污受贿一案终于落下帷幕,他的贪欲让他的政治生涯走向“坟墓”,与之相关的80多名干部也都被免职,付出了血的代价。萧县各乡镇“一把手”几乎“全军覆没”,被重新洗牌,无不令人警醒和深思。 毋保良在担任宿州市埇桥区副区长时“受挫”的经历,让他对“风气”有了新的认识,“一团和气”是他“爬坡”时总结的“经验教训”即,只有“送礼”和“不拒绝送礼”才能“处好关系”,仕途才会畅通无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他一步一步走向贪腐深渊的强盗逻辑和借口。 毋保良贪污受贿一案或者只是冰山一隅,只是他被曝光于大众媒体面前,显得特别刺眼和愤懑。再深层次挖掘,掩藏在镜头背后的“风气”才是症结所在,而症结的根源是“人为原因”滋生的贪欲。难道在这种“风气”中迷失的人只有毋保良和那80多名干部吗?答案可能是令人失望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风气”的泛滥“刮乱”了很多东西,这种贪欲的盛行让现实“失真”。干得好不如送得多,扭曲干部价值取向,挫伤干部积极性和进取心;“钱”的作用和力量凌驾于法律之上;干部腰杆再无“底气”,激化社会矛盾等问题危害之大,不容忽视。 萧县多名被免干部感到“委屈”,认为“处理过重”。在我看来,其实是贪欲背后得不偿失的“矫情”。他们无非两种心态:一是与上级套近乎、搞好关系、工作中得到关照;二是“随大流”,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怕被孤立。他们思想深处对“送礼风气”的“屈从”“顺应”乃至“利用”是他们付出代价的主要原因。 毋保良也曾犹豫过,对待腐败的摇摆心态让他也感到不安。他认为,如果置身“风气”之外,则会被孤立,影响工作和个人发展。最后,贪欲还是占了上风,随着权力增大,收礼越来越多,内心也愈发恐惧。在贪婪、恐惧和侥幸三种复杂心态斗争下,处心积虑的寻找逃避打击、掩人耳目、自我安慰的办法。但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莫伸手,伸手必被抓,贪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律的制裁。 廉洁正气长久远,刚正不阿是王道。因此,“送礼”等于“处好关系”这种贪腐逻辑必须摒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