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审计发现91.4亿元资金未收缴入库。 此次审计出来的案件主要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群体性腐败突出,“代理”作案成为新特征,部分案件主犯近亲属参与作案,多发生在经济业务之中。此次审计对一些中央单位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点名通报,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是十八大后反腐提速背景下的一次审计飓风。 在去年进行审计后,国务院出台相关措施部署整改,为国家追回了大笔资金,处理了一系列违纪违法案件。此次审计较之去年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笔者相信,通过此次审计,能有效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流程,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审计行为,在笔者看来,审计有一丝“马后炮”的味道,等到发生了违规违纪行为,再去查处,既然这样,为何不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呢? 此次查处的案件有几个特点,一是多涉及经济问题,二是主犯“身边人”参与作案,三是“串案”、“窝案”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领域腐败案件高发已是一大定律,权力寻租成为腐败的主要方式。某些领导干部在金钱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廋”了国家,“肥”了自己。他们在犯案时往往不是亲自参与作案,而是通过寻找“代言人”,替自己作案,寻找的“代言人”往往与自己关系亲密,或者就是亲属,或者就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手段极为隐蔽。这些领导干部也会尽量避免“孤身犯险”,他们经常拉着能可信任的下属或同事一起犯案,所以窝案频发。 在笔者看来,经济领域腐败案件高发,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缺少监管,给某些领导干部为所欲为创造了条件。要解决问题,首先就得约束好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将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保证权力“阳光”行使,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其次,要严明惩处措施,制定相关惩罚制度,确保领导干部不敢触碰红线。 作为领导干部,也要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严格约束自己,在金钱和权力面前要保持理性,时刻提醒自己严守相关规定,“不以恶小而为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宗旨,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作者:李小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