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华东地区的一位民营企业主自寻短见,所幸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走上绝路的原因,是当地政府拖欠工程款,他因此背负了几百万元的高利贷。这位企业主的遭遇并非个案。最近,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现象有所抬头,“官赖”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长期拖欠债务,有的“新官不理旧账”,有的玩起资金“躲猫猫”,致使法院的还债判决书俨然成了“法律白条”。(人民日报 8月11日) “官赖”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疾,还有一个重要症结就是失信成本太低,失信者付出的代价太小,守信者往往成为受害者,屡屡导致“老实人吃亏”的结果。这种约束激励机制的扭曲,必然导致整体诚信水平下降。所以,治理“官赖”,建设诚信体系,需要从改变约束激励机制入手,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进而言之,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为政府部门量身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笼子”,为政务诚信建设提供常态保障。 为什么新官不理旧账的事屡屡发生?说到底,是脑子里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这些人往往把行使手中的权力看成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前任行使权力是前任个人的事,自己行使权力是自己个人的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都是在代表政府行使权力。如果新官们都不去理旧账,大家都只管自己任期内的事,无疑会使一些与政府打交道的企业和个人,只信任政府首长个人,不信任政府。新官不理旧账,不仅在干部之间形成裂痕,在干群之间拉开鸿沟,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损害了政府和公仆的形象,也会使政府的诚信度一落千丈。 个别新上任者对待遗留问题不是特别“走心”,觉得问题的产生责任不在自己,面对群众的呼声,扬汤止沸即可。然而这种不负责的态度让群众心里的怨气越发堵得慌,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新官必须理旧账,能不能直视问题,敢不敢解决问题,是党员干部党性纯洁的试金石,是检验我们领导干敢于担当责任的能力与魄力。在老百姓的眼中,不管领导干部如何调换,政府的职能和职责都是不可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