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即日起下调部分产品和零配件的价格,零配件价格的平均下调幅度达到20%。克莱斯勒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下调不仅是为了回馈消费者对于Jeep、克莱斯勒、道奇品牌的长期支持,还是为了回应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和上海市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每日经济新闻》8月6日) 在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大兵压境”的态势下,克莱斯勒宣布下调其在中国的产品价格,其主要目的显然不是“回馈消费者的长期支持”。近一段时间,奔驰、奥迪、路虎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宣布下调部分产品及服务价格,其醉翁之意均不在讨好消费者,而是为了争取“宽大处理”。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反垄断涉案企业如果能在宣布处理结果之前承认违法事实、积极主动进行整改,就可能“坦白从宽”。 汽车厂商的垄断行为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限定整车价格,即横向垄断;其次是限定4S店的零配件价格和保养价格,即纵向垄断。相比较而言,国内汽车市场在销售环节竞争激烈,汽车厂商想通过限定整车价格来占据市场份额、获取最大利润非常困难——消费者有绝对的用脚投票权,所以“横向垄断”基本不存在。 目前汽车行业的垄断行为主要出现在售后环节,即“纵向垄断”。一位业内专家指出,车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种种行为中,售后环节是最“黑”的一环,因为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可以不买账,但一旦买了车,就相当于“上了贼船”。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一款奔驰车所有零配件的价格加在一起,居然是这款车新车销售价格的12倍之多。国人这才知道,汽车这玩意儿,就算你买得起,也未必用得起。 国家发改委昨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已查明奥迪和克莱斯勒确实存在垄断行为,奔驰是否涉嫌垄断目前正在调查取证;此外,发改委已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联系到近期多个跨国车企宣布下调零配件价格,至少可以说明两点:其一,只要监管动真格,再财大气粗的企业也只能“服软”;其二,消费者是市场充分竞争和规范管理的最大受益者。 这一波剑指汽车行业售后服务的反垄断调查堪称及时雨,必将对那些迷恋售后垄断利润的车企产生强大震慑力,相信会有更多的汽车厂商为逃避重罚加入到降价的行列中来。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反垄断力度犹嫌不够,甚至还没有抓住要害。 首先,目前进入反垄断调查视野的主要是一些进口高端汽车品牌,而这些豪车的消费者多数是富人,售后环节的高消费对他们影响不大。即便接下来的反垄断调查涉及一些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也难免挂一漏万。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汽车厂商在售后环节的垄断地位并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而是相关规定赋予的——现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第25条规定: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汽车供应商授权范围内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活动。古人云“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无论是哪个汽车厂商,拥有这样的“利器”而不去攫取垄断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初制定有关“授权范围内”的规定是为了保障汽车售后服务品质以及减少纠纷,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时至今日,这条规定已经异化为一种授权性的垄断——你的车要更换零配件只能选择原厂生产的,否则就不能享受质保。而垄断必然导致价高,这就是国内汽车“零整比”畸高的原因。而在欧洲,汽车经销商、维修厂可以从符合标准的配件厂商直接进货,因此其汽车“零整比”就低得多。 彻底消除汽车售后环节的价格垄断现象,必须修改《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引入竞争机制,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反垄断与反腐败的道理其实很像——抓贪官固然必要,但构建一个健全的预防腐败机制更重要。同理,调查有垄断嫌疑的汽车品牌是必须的,但唯有建立起合理的汽车售后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压缩垄断行为滋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