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法制晚报——国家鼓励公务员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学习、培训。然而,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不少官员成为社会上一些“天价”培训班的主要目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畸变成某些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与“资源聚集地”。据新华社 66.8万元的天价学费,还不包括国内外学习考察期间的交通、食宿费用,如此“商机”对于高校、培训机构来说真是个大馅饼,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却像是一个大陷阱。如果官员用公款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那是纳税人的悲哀;如果官员上学、企业埋单,这说白了就是一种行贿受贿,只不过表现形式是“代缴学费”罢了;当官员与企业家在这样的平台上成为所谓的“校友”,也就为日后的“互相帮助”、权钱交易埋下了伏笔。 出现这样的政商联姻平台,首先需要批评的就是我们的一些名牌大学。在相关报道中,新华社记者既采访了名牌大学的“后EMBA”班招生办,又采访了该大学的“廉政建设研究中心”,这看上去就有点反讽——办一个天价培训班,再定出“推荐3名企业家学员,官员学费可减免”的规矩,其“助贪功效”显而易见,基本上用不着成立一个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来立项、研究。打个比方,此二者顶着同一所大学的旗号,就好像某些人既散播病毒,又制售杀毒软件…… 名牌大学不爱惜声誉,一门心思钻钱眼,不仅仅打造出了政商联姻的平台,也和近些年来的学历腐败息息相关。例如,此前的《检察日报》报道,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本为文科的专科学历,突然成为理科研究生,继而成为博士生,接着不到5个月成为教授,这样的经历令人匪夷所思。 某些高校“卖文凭”,或者用学历来拉拢领导干部,这样的问题需要教育部严查严管,一旦发现问题,不论涉及的高校拥有多大的名气,都应该毫不留情地给予处罚,比如说降低招生指标、经费支持,问题严重的,还可以降级乃至取消其招生资格。大学之大不在校门之豪阔,不在楼宇之高大,而在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学术精神。把学术圈“圈起来”,助其远离铜臭与权力,我们的高校才有可能回答着名的“钱学森之问”,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而不是顶着“叫兽”帽子,或者用“MBA手段管理情妇”的贪官。 除了教育部门,杜绝学历腐败、拆除高校里政商联姻平台的“主力”,还有纪检监察部门。国家公务员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接受正规的在职教育,通过学习提高工作水平,这是好事。但是如果报名参加几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或者以“坐火箭”的节奏获取高学历,这就明显涉嫌违法违纪,需要一查到底。对于那些通过腐败获得学历的领导干部,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而且必须降职降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一来即便官员和企业家成了“校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实用价值”。本报评论员 庞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