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注意到,在一些网站上,不少以“干部培训”为关键词的招生广告中,收费标准从数万元起步,到数十万元不等。对于各类干部的收费已大大超出了官员的工资支付水平。因此,天价学费的来源是谁出?是个人还是公家?是否存在变相受贿? (中国青年报)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中进步,在培训中提高。尤其是国家提出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的导向,旨在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行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比如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的确对学识有较高要求。很多知识不是从学校中得来,而是靠工作中的培训和积累进行补给,因此不定时的培训势在必行。报道称,现在不少的“干部培训”收费过高,万元和数万元不等,而且钱的出处还无从考证。笔者以为这样的培训不知是为了“烧钱”还是为了“买名”,千万不要成为反比例线型。 早在2008年国家对公务员的培训就发布《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明确规定,机关要根据公务员工作和职业发展需要安排公务员参加相应的培训。但是反观之前,很多干部培训之所以引起争议,一是因为不少“公职人员培训”有名无实走过场,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培训情况不够公开、透明,当地民众不知情,监督乏力。他们把培训变相搞成了“福利摊派”“公费旅游”,而不是根据“工作和职业发展需要”来培训,严重损害了培训的实效性,让这样培训不但花钱没提高,反而滋长歪风邪气,成了反比例效应。 培训很有必要,但培训前应搞好调研,摸准培训需求,单位和部门的发展到底需要培训什么?并把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全覆盖。在培训的方式上采用情景式、实战式等灵活培训方式,以增加学习趣味,提升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基层一线培训主阵地作用,让理论服务于实践,让干部从实践中成长进步。在培训时间上坚持长短结合。比如对时事政治、经济动态等时效性较强的知识,就要采取“短、平、快”的培训形式,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目的,而对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等内容则宜采取中长期脱产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在培训中辅以考核,是对“天价培训”物有所值验证。可以将考核结果记入干部培训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提高干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紧迫感,确保干部培训真正取得实效。 培训、旅游已是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很多借机旅游的负面新闻也应运而生。不可否认培训的确能打破“闭关修炼、自恃清高”的局面。让好的方法、经验开阔思路,打破“僵化”的局面,更能“鼓舞人心”,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干劲。但是监管的力度,审批的项目更应明细化,杜绝以此为契机图谋不轨的事件发生,让培训成正比例增长。(文/鱼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