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查处“四风”问题以来,辽宁省查出超职数配备干部26272人,现已消化4171人。(中国新闻网6月10日电) 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其出发点无庸置疑是好的,为的就是“精兵简政”,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更好地承担“守夜人”的责任。可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却是越简越多,越简越膨胀,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范。让人惊讶之余不免在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人浮于事的情况?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就是得不到落实?难道真的如某些单位的解释那样:“领导干部“超配”是为了方便工作”。 “超配”真的能方便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不堪一击的托词。“为了方便工作”的幌子一旦撕开,其实是为了平衡相关人员的利益,利用纳税人的钱“卖乖”,他们的工资都是由财政来出,并且财政负担最终转嫁在纳税人身上。如此多“超配”的领导成员,就真的能方便工作吗?方便工作,总得有个明确分工吧,这么多的领导,又如何能做到明确分工呢?要么就是互相推委,要么就是把这些领导成员从“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这样地一直排下去,直到最后一个领导,然后工作起来,一级一级地布置下去,这样还能方便工作?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明白其中的奥妙,并且还说出过“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的话,那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先贤们并没有给出更好的解释。说到最好的解释,我想到了“帕金森定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写过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多么精辟地分析啊! 按照“帕金森定律”的说法,很显然,如此多的领导成员,并不能“方便工作”,只能是效率低下的组织架构。“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消灭帕金森定律的负作用呢?如何改变这些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开支落到每个纳税人身上呢?笔者认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要管住人,坚持“逢进必考”,坚决杜绝“走后门”等丑恶现象发生。组织部门要从制度上把好关,同时公务员要建立正常退出机制,不能“尸位素餐”,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帮老百姓办事。二是各级人大严把财政预算,控制好财政开支,对于那些超编的“关系户”一律不予核拨经费。这样一来,看他还在乎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公务员“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