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些扶贫重点县不愿“摘帽”问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27日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县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全面小康建成的临近,重点县将逐步退出和减少,今后要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新华网 1月28日) 贺岁片《私人定制》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乡苦苦哀求“领导”晚几年再摘掉县里的贫困“帽子”,说是因为有格外的优待。其实,这并不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现实中确实有某些扶贫重点县是不愿“摘帽”的,因为他们认为当中有太多的“机遇”可寻。笔者认为,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等靠要”思想,很不值得提倡。国家千方百计扶持贫困地区,给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政策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哪知“贫困帽子”竟成了某些地区捞钱的法宝。 笔者还记得,前段时间媒体曝出了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海伦市既戴“贫困帽子”又住“豪华衙门”的消息,这不得不让公众大跌眼镜。一边在喊穷,一边在用国家的扶贫资金为私利买单,这种得了“便宜”还不知珍惜的行为,让笔者有点“坑爹”的感觉,正如孩子一天到晚的“哭穷”就是为了多啃父母的“血汗钱”是一个道理。 此时,笔者又想起了某电视台前段时间开播的寻访“县委大院”的专题报道。那些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最美县委大院”的,实际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红砖瓦房,或木楼合院,古旧朴实甚至寒酸破落。大院虽旧,但老百姓就是打心底喜欢,因为这种亲切感和安全感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些老旧县委大院相对应的,是各种便利的市政设施、漂亮的学校、整洁的医院。这种“悬殊”的对比,让笔者深切感受到,贫困县“贫”的不是资金,而是“规划者”的意识,如果真正沉下心把扶贫资金和政策都用在富民、惠民上,贫困的帽子早就可以被摘掉。 贫困“帽子”并不是一个荣誉称呼,因此,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用挤破头去拼命争取。笔者认为,正戴者贫困“帽子”的地方也要合理运用优惠政策趁早“脱帽”,如果把机遇误作牟利工具不停“坑爹”的话,那么必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雨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