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莞市财政局和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陆续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或各自的官方网站上,“晒”起了2014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按照网站上公布的数字,2014年东莞市市本级财政“三公”经费预算总额为18,554万元。(搜狐新闻) 2014年“三公”经费总预算共压减2,928万元,同比减少13.6%,其中公务接待费比上年压减2,130万元,同比减少22.4%;因公出国(境)费用比上年压减336万元,同比减少25.7%,“三公”预算下降的幅度居于珠三角城市前列,三公经费成功瘦身。 公开“三公经费”的看点,首先看其认识的态度与能力。尽管,晒“三公经费”清单,虽然成功瘦身,但是离中央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是也说明已经公布部门的态度;尽管从公布的数字看,有的部门“羞羞答答”,或者半遮半掩,或者半夜里在网上公布,或者含糊不清,但还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晚公开不如早公开。其次,就是为公开“三公经费”提供了新鲜经验,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公开“三公经费”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财政投入到民生现场之所以相对偏低,一方面也是因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监督制度久未良性匹配。实际上,资金的使用者和百姓都需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不管民生投入还是“三公”开支,每笔费用支出都要有人动态地、全程地监督,支出数字越具体越好。特别是,在晒了“三公”之后,还得问问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三公”支出,减缩“三公”支出的计划和目标又是什么?若只是年年晒“三公”,而不问是否合理,也没有制度性的缩减目标,恐怕最后只会让人产生“晒三公疲劳”,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民生投入没有任何意义。 “三公”经费切忌一晒了之,更要改革暴露出的问题,如公车改革,避免不必要的出国考察。晒三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然,能走出“晒”的第一步,相信政府会逐步把三公经费回归到合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