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舌尖2”和麦芒较劲未必明智

时间:2014-05-07 06:59来源: 作者:刘海明8888 点击:
中国有句俗语:针尖对麦芒。意思是辩论双方各不相让,针锋相对。现代社会,权威被消解,遇到问题需要争论,哪怕是错误的意见发表出来,同样难能可贵。如果争论的双方不是个人,而是一档节目的制作方和公众间的争论,针尖对麦芒是否可取,则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中国有句俗语:针尖对麦芒。意思是辩论双方各不相让,针锋相对。现代社会,权威被消解,遇到问题需要争论,哪怕是错误的意见发表出来,同样难能可贵。如果争论的双方不是个人,而是一档节目的制作方和公众间的争论,针尖对麦芒是否可取,则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继第一集《脚步》之后,第三集《时节》部分镜头再次涉嫌抄袭:讲述飞鱼的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镜头。对此,该集导演胡博承认,一共有五个镜头用了BBC的素材,但都经过对方授权。无论是流程还是法律,都不存在问题。(《现代金报》5月4日报道)

面对公众的批评,出现了有趣的“舌尖”对“麦芒”格局。“舌尖”剧组作为当事方,有义务回应侵权的质疑。至少,通过导演的嘴让我们知道“舌尖”的版权意识还算不错,使用BBC的镜头事先经过了人家的版权授权。就这一点看,“舌尖”才敢于回应公众的盗版批评。反过来说,公众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时,发现了熟悉的外来镜头,却没发现“舌尖”画面有素材来源的文字说明,由此断定“舌尖”涉嫌侵犯了BBC的版权权益,同样称得上是有力的“麦芒”,碰撞“舌尖”时底气也蛮足的。作为旁观者,我们无从知晓“舌尖”拍摄组和BBC之间的版权协议,BBC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版权署名权利,还是“舌尖”忘记了在具体使用BBC素材时忘记了给版权所有者署名。按照常规的做法,即便是获得了版权授权,媒体在使用他人版权产品时,也该在作品中着名素材的来源,以免无意或有意间掠他人之美。掠人之美的东西,早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露出了破绽,招致麻烦也就在所难免。特别在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宽的今天,国外的视频节目国人看得多了,我们的节目制作方更应小心谨慎,不能只顾及了版权方的利益,还应照顾电视观众的感受。得罪了自己的观众,最终自己心里添堵也就怪不得别人了。

从新闻中得知,“舌尖2”播出后就深陷抄袭风波,当时主创给出的回应是“致敬经典”。这次,“致敬”变成了有使用权。面对舆论的质疑,“舌尖”赛针尖,不想在公众面前丢脸面的心理可以理解。如果“舌尖2”确无版权侵权之嫌疑,我赞成“舌尖”制作方维护这部纪录片的荣誉;假若“舌尖”在版权使用方面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则自己的嘴硬就很不明智了。如果说第一集的所谓“致敬经典”属于理屈词不穷的话,那么,第三集的有“授权”就有点得理不饶人了。如前所说,纵然你拿到了版权授权书,没有在节目中表明镜头来源,版权使用易燃不规范,公众不明白具体内情质疑,制作方既要解释更要反思自己。毕竟,目前“舌尖”还算中国不错的纪录片,要打造中国的经典纪录片,制作方不严格律己如何能行?落个“局部山寨”的名声,想必也不是好事。

经典的镜头可能只有几秒钟,但这几秒钟的经典可能耗费了原创者数月的时间。“致敬经典”也好,不存在法律纠纷也罢,我们的纪录片如果“丢了原创精神!丢了一部佳作的灵魂!丢了一个自诩为世界级电视台的脸”(网友评论),同样很成问题。这个时候再和“麦芒”较劲,就可能属于品德问题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空山3:描述艰难的变革与成长

作者:阿来

聪明的拉加泽里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