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一个凌晨,28岁的Kitty Genovese在其位于纽约Kew Gardens的自家公寓前遇刺,37人听到她的呼救充耳不闻。这起灰暗的社会新闻事件,最终促进美国911报警电话诞生、《见义勇为法》生效,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关于人性冷漠的热烈讨论。
但50年后,报道记者却最终承认,这只不过是一场媒体操纵的闹剧。
美版“小悦悦”事件
28岁的Kitty Genovese是纽约一家酒吧的女经理。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下班后的Genovese驱车回家。把车停进家附近的车库后,她朝自己位于Kew Gardens区的公寓走去。
就在离家约一百步的地方,Genovese察觉有人跟在自己身后,虽然她当即拔腿就跑,但还是太迟了。罪犯抓住了她,将其撂倒在地,并在她背部刺了两刀。期间,Genovese尖叫着求救。一位住在街对面的邻居在听到求救声后从自己位于7楼的房间窗户朝歹徒大声呵斥,吓走了歹徒。然而,就在Genovese蹒跚着走到公寓前厅时,凶手再次折返,又连续捅了她几刀,最终夺去了她的性命。
事件发生10天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37位目击事件发生而未报警求助的人”的文章。文章声称,在事发的整整30分钟内,有37名邻居听到受害者的求救声,却无一人报警。在这期间,Kitty Genovese被凶手前后捅了三次。仅一位目击者在受害者已经死亡后通知了警察。
报道一出,旋即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表示对人性的冷漠与麻木不仁感到震惊与失望。总统、市长、官员也站出来谴责冷血的“看客”行为。案件还被心理学界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在各种实验中再现,甚至由此生出一个新词“Genovese综合征”。从此,纽约变成一个道德沦陷之城,而那37位邻居也被民众攻击为“禽兽”。
在悲剧面前,民众异常冷漠,这不免让人联想到2011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小悦悦”事件。同样的冷漠,横跨时间和空间一再上演,除了人性冷漠,是否还另有缘由?当事件发生50周年之后,美国媒体和学术界回看这场风波,这一次,除了对人性感到愤怒之外,还多了一丝理性和思考。
促进911号码产生
“我的罪行让世界,至少是纽约,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它教导我们社会的公民,在他人面临危险和威胁时,要勇敢地站出来。”这是审判该案凶手WinstonMoseley时,他厚颜无耻的辩解。
诚然,Kitty Genovese事件所引发的讨论对唤起良知、道德,以及促使政府从制度及程序方面做出相关改善的确有积极意义。
在该案发生之前,纽约居民报警必须拨打其所在社区特定的号码,警察对报警事件的处理和回应也不够及时。而事件发生后,推动了政府将全美报警号码统一为911的决议,并促进政府通过《见义勇为法》。
此外,该事件还促进了心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Bibb Latan é和John Darley两名心理学家在Genovese事件的基础上提出“旁观者效应”(即“Genovese综合征”),并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研究指出,在遭遇与Kitty Genovese类似的事件时,当人们认为自己是为数不多的目击者之一时,他们站出来干涉的几率会增加。
但50年后,几乎要因为广泛社会影响而被收入新闻史的报道,却证明是被“操纵”的。
“Genovese被袭击的次数是两次,而非报道声称的三次。此外,仅有一小部分人目击了第一场袭击的发生。并且由于第二次袭击发生在受害者家的前厅内,因此只有一位目击者。其中,一位叫Robert Mozer的邻居在听到Genovese的尖叫声后大声呵斥赶走了罪犯。有两人报了警。救护车到达时,尚有一丝气息的Genovese正躺在邻居Sophia Farrar的怀中。是后者在尚不知凶手是否离开的情况下来到案发现场,试图帮助。”
这些被掩埋了50年的真相,在亲历记者的口中大白于天下。
被撰写的头条
现场不是没有人救,是编辑“不愿意”有人救。
事件发生之时,《纽约时报》的记者并未在现场,事后跟警察了解完整经过后,向值班编辑A.M.Rosenthal如实汇报了情况。由于“这实在是太平常的犯罪了!”Rosenthal依据自己的“直觉”,指示记者将一个平常罪案撰写成了一篇关于道德沦丧的恐慌报告。而稿件,也从社会新闻版面的边栏变成头版头条大事件。
头版头条,对编辑总是极为重要的。每天,他们要从茫茫大海的新闻事件中挑出其中一两件使之成为当日头条,这项工作神秘而又复杂。当有战争发生、政权交替、自然灾害时,当日的重大新闻无可争议。但更多时候,究竟哪一个事件会成为新闻,只能靠编辑的选择。
即将引发的关注度、社会反响都成为重要指标,因此“无论是事件发生当时还是现在,我都不认为那篇报道中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评论对人们对该事件的理解产生了任何重大影响”。虽然在Rosenthal的自传中,他仍然不愿承认操纵新闻,但美国媒体在50年后对此事件进行集体反思,无疑成为积极信号。
此类事件无疑给新闻媒体敲响了警钟,是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将直觉和事实混为一谈,把他们“感觉”是真实的东西和真正有价值的真理等同起来。民众的无知尚可以原谅,但肩负传递真理、引导民众之责的媒体又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