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千差万别 显然,与中国高效有序的震后重建工作相比,日本的重建效率明显相形见绌。不是因为技术难度,而是两国政府对“灾后重建”的态度截然不同。 我国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倡导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举国之力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复苏。政府压倒性掌握社会资源,可以迅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对困难。但日本,由于在野党的私心,他们不希望看到执政党通过赈灾重建工作增添政绩,因而在国会表决时大唱反调,不顾民众危难,执政党也只能陷入“有钱不能用,有力不能使”的尴尬境地。 汶川地震发生仅仅13天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做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决策。相比之下,日本震区重建工作所需的资金却经过了冗长的审批程序,特别是要经过国会的批准。为了筹集资金,政府官员甚至提出过开征“重建税”的设想。 另外,两国民众对灾区民众的态度也具有明显差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19个省市以“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原则,以不低于各自1%的财力对口支援了重灾县市3年。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但在日本,当受灾东北三县向全国另外44个都道府县提出“协助处理垃圾”的请求以后,却只有8个县表示可以协助,其他都以“可能有核辐射的危险”拒绝。根据《读卖新闻》民调结果显示,日本其他地区对受灾地区民众的同情也日益淡薄。受访者中回答会“在受灾地展开志愿者活动”的为5%,回答“没有有意识地做什么”的却高达22%。 针对种种震后重建工作的不如意,虽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国家强韧化”,希望日本全国在福岛重建问题上“全国一体”。但其结果也不过是让安倍的支持率又增加一些,震区复兴依旧路途遥远。 文/重青记者 王静爽
via 重庆青年报
作者:王静爽 责任编辑:毛翊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