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的报志愿者
“大概知道是什么方向(指专业方向),具体细节不知道,高考完了也没想那么多,反正能上大学就行。”蒋汉坤谈及选择美术学系这个理论系科原因时这样说道。
因先前有了对专业的大致了解,进校后的课程和蒋汉坤预想的也差不多。但在小杨这位于2003年考入四川美院美术史专业的学生看来,和自己想象的差别太大了,“我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状况完全不了解。来了之后第一感觉就想退学,然后又想着换到其他绘画类专业,不过这些都没有实现”。
小杨和蒋汉坤对专业的不同认知,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个专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招考录取方式。
2003—2004年,报考四川美院本科绘画类和设计类,并兼报美术史专业的考生需参加素描、速写、色彩科目考试,而单一报考美术史专业的考生参加美术评论和美术常识的笔试,小杨属于前者。
2005年,美术史专业考生只要在报名时交一篇绘画赏析文章就可以了。从2006年起,只要报名即可,按照高考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合格线通常在400多分,比同批次非艺术类分数低得多,报考这个专业更易考上大学。张国就属于这种状况,“我们山东高考竞争特别激烈,老师告诉我有这个专业并建议我试试看”。
目前,重庆有四川美院、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这三所高校开设艺术史专业,后面两所学校都只招艺术史硕士。
放养的学习者
四川美院美术史专业2004级的张洁用“边缘感”来表达对该专业的感受,一方面,理论专业在美院整个大环境中状态如此;另一方面,美术史在整个大文化史范围下处于边缘。“美院学习环境自由宽松,但那是针对艺术实践创作类专业的,本专业需要如历史专业的人那样沉下心来,学习中外美术史,查阅典籍背诵理论知识等。我们在这两者中间摇摆时,很容易偏向了轻松的那一方,毕业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完全虚度了四年时光。”
西南大学的赵同学从本到研,恰好经历了由历史专业到美术史专业的过程,从对整个中西美术史的学习走向了对具体某一时代风格、流派、理论和艺术家的研究。在他看来,后者有趣也实用得多,对职业发展也更有针对性。
蒋汉坤从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来看待这个问题,认为除了学习到了基本的艺术史论和批评知识,培养了文字功底外,更重要的是,“在美院独特的氛围下度过四年时光,学到了不少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整个大学对你培养的过程就是提升了你学习的能力和学习速度。比如尽管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和我的本专业不对口,但接受了高等教育和一些基本的方法论之后,我学东西相对就要快很多”。
迷茫的求职者
据蒋汉坤了解,除考研的同学外,目前整个美术学系只有一位同学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很多同学和自己一样,就业方向和本专业不是特别有关系,如有的在传播公司做文案,还有人在婚庆公司做化妆师,更多的还在找工作。
尽管如此,蒋汉坤仍特别淡定,或是因为他在过去的三年里早已感受到了就业的困境:刚进校时他就有所耳闻,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他看到美术学是2010届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去年,比他高一届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是给了他最后一剂预防针。
2013年4月,美术学系对2013届毕业生(硕士10个,本科生66个)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签订三方协议有8人(其中,4人在公司就业,2人在高校,1人在出版社,唯一一个直接对口的在上海证大美术馆);有就业意向单位的有15人;考上研的有14人,有一个还在等考研结果;出国留学6人,自主创业2人,暂未找到工作有30人。
鉴于去年的情况,今年美术学系的同学有一半人选择考研或考公务员,如张国报考了本系的文化遗产专业,胡敏楠跨专业报考了西南大学的教育学专业。
相较于四川美院,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美术理论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要少得多,也因为人少,就业状况相对要好一些。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办公室的一位老师称该校美术理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有“超过70%的人进入高校或中学”。重庆大学就业中心的赵老师称,他们有90%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近两年进公司的比例有所增加。
众多的“误解者”
小尤参加完四川美院2014届双选会后,心里很郁闷。前来招聘的单位有一百多家,她大致符合条件的也就只有三四家的文案职位而已,而且感觉对方对自己的美术史专业并不那么感兴趣。
在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党委书记杨茂森看来,学生之所以在双选会上遭遇这样的尴尬在于外界对于美术史专业的不了解,即使有单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他们也不知道来美院找,并且还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