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发难”:“现在毕业生质量在下滑,一些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不是很好。盲目扩招之后,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此语一出,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的社会讨论。(3月10日《新京报》) 对于崔向群院士向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这一现象的开炮,许多网友表达出了支持的观点。大学问题和问题大学,仍然是大众痰盂,人人得而骂之。但是,在笔者看来,将现在的研究生与之前的中专生或是大专生作“穿越”比较,并不符合基本的比较逻辑——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是事实,但并非与中专生就可以作比较的。 研究生教育与中专生教育,分属于学术教育与技能教育,是属于两个层面的东西,又怎能摆在一起比较?而且,这是在拿当下的研究生与之前的中专生作的比较,这种穿越时空的、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比较,似乎很过瘾。但是,如果真能这样作比较的话,那是不是也可以拿当下的智囊团与殿阁大学士、院士与进士、研究生与举人或秀才作比较呢?显然,这都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这个时代的“教育产品”。即便我们现在的国学博士难以与古代中某一个村落的落榜秀才作比较,我们也不能认为当下的博士就一无是处,并以此来完全否定高等学历教育的积极意义。 以学历来定能力,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社会、哪一个时代。或许,我们可以从每年招学生的人数上进行一些纵向比较,比如,当下我国研究生每年招60万左右,而上推20年,全国每年招的中专生还达不到这个数,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断定现在的研究生在智商与能力上不如之前的中专生。这位院士所讲的动手能力也好,理论基础也罢,也仅仅是部分现象,不能完全充当群体现象,如其不然,谁又该支撑起未来相当长时间的学术研究? 真正的问题是,在教育产业化和大学行政化的背景下,教育质量的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只是在质疑这位院士的比较方法。而更为科学的比较办法无非两种:一是看我国当下的科研能力现状与之前研究生科研能力进行比较;二是,把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国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比较。除此之外,将不同的类别放入不同的年代进行比较,都是不可靠的。因此,将现在的研究生与之前的大中专生作比较,就是一种矫情的诉说。 学术教育的整体沦落,不能完全由研究生一个群体来背黑锅;此前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也不能完全由大中专生的所谓高质量来进行佐证。或许,比进行这种比较更有意义的是承认这样的现实:上至院士、教授和所谓专家,似乎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打破了我们对于学术研究与高学历者的美好想象;至于跟着导师赚钱的硕士、博士以及被扩招进大学的大学生群体,自然不可能在教育堕落的过程幸免脱俗。 更要明确的是,教育质量的下降,罪不在任何一位受教育的客体。而在于当下这个教育体制对于教育的误入歧途。但,话又说回来,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的进步,是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这一点,任谁也不能否认。试想一下,假如大学没有扩招,可能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读大学的机会,也走不进城市,甚至于一些寒门子弟都没有一块摆脱贫困的敲门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