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专栏向大学校长叫阵,希望「大学应该自行建立一套收生标准,分数只是考核的一部分,其余体育,艺术、社区参与,公民意识等,同样重要……」
大学改变原来已经点点滴滴地进行,明报社评指﹕「翻查港大、中大和科大2013/14学年取录非联招考生的情况,发现不少科系所收的比率已经超过学额两成,特別是尖子科系(例如医科等),非联招考生所佔比例更高,挤压本地课程的学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改转IB课程,因为大学收IB课程学生比例愈来愈高,大学作此改变也是为了因应世界潮流,因此我不同意明报社评的说法﹕「开办IB课程的教育机构,收费高昂,并非一般基层家庭可以负担,若大学收生,特別是尖子科系有较高比率非联招学生的情况,与家长的经济财政能力有关,则学生之间起跑线的差异而出现不公平的结果,会使人十分不安。」,我们以为从公开考试选拔学生就是公平,这基本上是一个误会,只要高等教育以择优为本,一定有人失败,有人成功,就算联招的大学生,他们的父母也在背景较优,提供环境较好而让孩子们有较高的入学机会,这是全世界的现象。
现在联招制度下的考试招生方法,他们以分数为主,让应试能力高的学生入学,对其他性格多元、学习能力有异的学生也是非常不公道,最重要是牺牲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而且这个制度下培养的学生比较难迎接网路年代,也缺乏了当世界公民的要求,基本上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制度,香港这样一个先进的世界级城市,应该採纳IB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艺术、学术、体育平均发展,现在难得大学开始取纳IB学生,由高中(中学最后两年)开始衔接,慢慢中学也转到IB课程,最终小学(PYP)也接受了这理念,这样就可以不费兵?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我们借北欧经验一步步走,原来考试、测验不是学习的唯一标准,反而老师们要接受教育多样化的培训工作,而教育学院也要因应这变化而调整课程,让学术与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并行,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明报社评所言的公平,是一种落后的考核方法下的公平,有如法律下偷抢食物,一律枪毙,如果有家庭因孩子众多,父亲偷物被法庭放生,那是否就不公平呢?
当法律条文本身不公平时,我们所强调的公平也是相对坏制度的公平而矣。
我自己是一个应试十分拙劣的人,但我对学习很有兴趣,至今不衰,而IB不是轻松、偷懒的代号,只是同时也重视艺术、体育和公民意识,更重要是批判思考的训练,最后两年功课也繁重,但都能平衡发展,不失对学习的兴趣,至于面试的重要,也说明大学知道答对题目并非唯一收生标准,你的思考过程比标准答案更加重要。
IB课程跟数年前比较,今天如雨后春笋,所以我认为大学校长要坚持你们的影响力,慢慢提高非联招入学额,我希望看见体育出色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将来把体育市场化,增加就业,也希望看见厨艺出色的学生进入大学,立志当厨师的修读化学之后,会有分子料理,读设计的,就如乔布斯般可以整合科技。
我认为不要为非联招学额封顶,大学收生愈多元化,中小学校长们更能因材施教,不会被考试制度牵着鼻子走,就以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的足球班为例,他们是喜爱足球而术科成绩差的学生,在別的学校肯定成为箩底橙的代表,但我亲眼目睹这些被标籤为箩底橙的就是代表学校的精英,老师不放弃他,他不放弃自己,不论进度多慢,知识就会累积。
大学的高管们,你们走对了门路,你们将要解放这些困在牢房的小朋友,看看这社会的情绪病人就是从小受到考试制度的迫压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