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里的猪肉不叫pig?很多学习了几十年英语的学习者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却能娓娓道来个中的原由—— 1000多年前,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领诺曼底人征服了英格兰。当地人沦为了下层阶级。于是,诺曼法语成了上层社会的语言,本土的英语备受冷落,pig自然成了不雅的字眼,pig meat自然也难登大雅之堂。因此,英国上流社会选用了当时法语中的pork(猪肉)替代了pig meat。同样,牛肉、羊肉的单词也是如此。
李肇星讲英语单词貌似有些跨界。但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学发音、学单词、学语法,还应该学英语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学得透。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笔者无从考量中国英语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否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是特意查了一下牛肉、羊肉的英语单词各是什么?果然,牛肉不叫cow meat,而是beef;羊肉也不叫sheep meat,而是lamb。通过李肇星部长简短的“英语课”,笔者至少掌握了三个英语单词。
英语一直是国内教育最具争议的学科,学生们投入了很大的时间、精力、财力,但是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以至于中高考英语不得不进行改革。不过,在几十年的英语教育培训发展过程中,国内英语教学也出现了自然英语学习法、超右脑英语学习法、饱和英语学习法、逆向英语学习法等几十种英语学习法。然而,这些学习法似乎只是停留在为英语学习而学习的表面,确实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不得不说,跨界的李肇星部长进行了一次“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
英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并不是所有单词都听得懂就能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王强,在美国计算机硕士毕业后进入着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一次,实验室的同事们下班一起到酒吧放松。一位同事讲了一段什么话,在座的美国同事都逗笑了,而王强明明听得明白整段话的意思,但却不明白笑点在哪里。事实上,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仅仅掌握词句的意思,而不了解词句背后的含义,所产生的就是文化的鸿沟。
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扎堆儿”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与当地学生沟通、交流,而是确实缺少沟通、交流的语言文化背景。其实,导致这种文化鸿沟的主因,还是国内英语教育片面注重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以“实用”为手段,以“考试”为目的,一旦英语还原为语言则变得手足无措了。
在笔者结识的“英语通”里,傅焱焱算得上是一个“另类”。此君赴美留学攻读的也是计算机硕士。不过,为了能够说一口地道的美国英语,他以实际行动“融入”到美国人的生活中,与美国人吃喝玩乐、与美国人练摊卖货……等到学业完成的时候,此君连美国黑人的俚语都讲得非常地道。回国之后,此君“不务正业”出了《IT与电信业营销人员应用美语口语》、《IT与电信业营销人员应用美语写作》、《IT与电信业技术人员应用美语口语》、《IT与电信业技术人员应用美语写作》、《计算机大众应用美语口语》等一套IT行业实用的美语书籍。
笔者过去非常佩服傅焱焱学习英语的精神,现在也非常佩服李肇星部长英语教学的理论。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流氓其实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套用这句话总结李肇星部长的英语学习实践,就是:“英语其实不可怕,就怕英语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