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欢迎来到CAOTV观点保真时间听保印说新闻。 今天大家看,我的脸比较红,对,刚刚喝了一瓶白酒,度数不高70来度,不过并不影响咱们今天的说新闻。
今天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高考作文题自然成了众多媒体聚焦的热点,不过我看了这些作文题以后说实在话,没有一个让我感到满意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所以今天的说新闻的主题就是“2013年中国高考作文批判”.
批判什么?我随机找了几个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看福建高考作文题就是根据顾城的诗写一篇作文,顾城的诗是这样的“我仰望着星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顾城是一个很着名的诗人,他的一句诗曾经让我非常得感动,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还有一个诗人的诗,也很让人感动,那就是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应该说很多人都记得这样几句诗,但顾城的这个题目叫《忧天》的诗我却并不熟悉,从道理上说顾城在诗中表达的没有错,纯粹的无忧无虑的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确确实实并不是好事,因为它会让人失去一个目标也失去一种根本,所以人自由应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这种常识那么也就适合于中学生,但问题在于,我们今天的青年包括我自己这样一个中年在内,到底是拥有更多的所谓无依无附的自由呢还是缺少的恰恰就是自由。
在今天至少我自己感觉到,无论是写微博、做节目、着书、立说,我深深地感觉到一种不能自由呼吸的威严,这种不能自由呼吸令人感觉到的不是忧天而是忧民。当一个民族都不能自由呼吸的时候都不能够自由演说的时候,这样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很堪忧的,与其忧天不如忧民。
这样一篇作文它告诉我们孩子的是什么呢?就是你的自由太多,你需要少一些自由。
我们都说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作文也是一种指挥棒,可是这种指挥棒将我们的孩子指向的是失去更多的自由,这算是什么价值观?
我可以说这样一种作文题是居心叵测。这不是在考作文,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想,这是在扼杀孩子的灵魂。所以福建的作文题我感觉十分悲哀。
我们再看广西的作文题,作文题目叫“捡到手机之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尚先生在出租车上丢了一部手机,然后他打了该手机号码,通了之后被挂掉,于是尚先生给这部手机发了一条短信,愿意用两千块钱酬金换回这部手机,一个多小时之后捡到手机的人表示愿意归还,后来捡到手机的人把手机归还给失主没拿酬金就离开了。
记者事后联系到捡到手机的人,说本来不想捡到手机,看到手机的短信和照片得知这个手机主人最近给芦山地震灾区捐了款,决定把手机归还失主。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们要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这个故事讲得真好,但可惜我感觉到这个故事简直令我呕吐,令人恶心,为什么?这故事显然是一个假故事,你不可能在任何新闻媒体上找到这样一个所谓的故事,一个贪财者本身想将手机据为己有,翻看手机信息以后得知这个手机居然曾经给芦山地震灾区捐过款,所以把手机还上。
这不就是一种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但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是不是存在呢?我不是君子,但我也不是小人,可是我且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福的话,这样一种完全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来发表感想,发表什么感想呢?无外乎这个人良心发现,觉得丢手机的人是有大爱是有大善的,所以不能以自己的贪心来对待这份爱心。
但很可惜,这样一种编造的故事它带给孩子们的只会是一种造假,并且为这种造假歌功颂德。
如果说贪心,并不是这个捡到手机的人,而是贪了芦山地震灾区捐款的人,当然有可能。或者是贪了其它的爱心的人,一个人有可能看到这样的短信就感动吗?也许会,但至少我没有看到。
以这样的所谓的假大空,以这样的假仁假义来告诉我们孩子你应该行善,你应该尊重善,你应该学会奉献爱心,否则你以后的手机丢了那可没人还你。
当我们的高考作文以这样的一种面目来面对孩子的时候,它诱导出孩子心理中的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想参加高考的孩子如果他的作文想得到高分的话,他一定会做出一个判断,对,什么对呢?就是这个人做得对。夸这个人,然后来表达自己以后也要有爱心。
可是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虚伪。所以广西的这个高考题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在造假基础上的假仁假义。
我们再看江苏的作文题,江苏作文题是什么呢?“探险者与蝴蝶”,也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同学们很神秘,他们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彩色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还在不在,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依照这个故事写篇作文。
我感到这又是一个违背了基本生物学常识的假故事,一群探险者走到一个山洞里就这样影响了蝴蝶,于是蝴蝶到里面去了,可能吗?是,蝴蝶可能敏感,但是敏感到了栖居到非常深的山洞里去。
这样的一个作文它既违背了生物学常识,又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启发呢?假如我是坐在高考考场上的考生,从道德的判断上我一定会写,哎哟,我以后得小心,不能轻易招惹这些蝴蝶,我们要爱护它们。否则我们进了一个山洞点了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多不好。探险者一定不能够惊扰了这些蝴蝶。
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既然是探险者,你知道那个山洞里有蝴蝶吗?你知道有蝴蝶不忍心打扰他们,为什么第二次来到这个山洞?第二次来到这个山洞想干什么呢?从作文题上看想看它们在不在,这不是胡扯吗?
真正的探险者应该有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吧,蝴蝶因为你进去了拿着蜡烛照了照,从此蝴蝶离开了这个山洞,这种可能估计只有一个叫蝴蝶的犯罪分子藏在山洞中被你看见了,然后他怕你再来于是乎跑了,否则正常自然界的蝴蝶会有这种情况吗?
所以这种题目更让人感觉到一种荒唐,可是就是这种荒唐的作文题它想引导我们孩子什么样的一个观念呢?想让我们孩子表达什么呢?我只是觉得这样一个作文题真是坑孩子,而且坑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种作文考的不是你的语言、你的文学能力,也不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完全就是一种脑筋急转弯,而且是一种虚假的脑筋急转弯。
再看2013年辽宁的作文题“沙子与珍珠”,同样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个又是一个假故事,你想想老人在海滩上抓一把沙子扔在那儿,说我找不着了吗?当然找不着了,那么多的沙子。然后拿起一个珍珠也扔在沙滩上,这个珍珠能找着吗?珍珠大啊,当然能找着。
可是假如老人扔的不是珍珠,他扔的是一个石子呢,他扔的是一个贝壳呢,或者他扔的是自己的草帽呢,他扔的是自己的鞋子呢,是不是同样可以找到?如果他扔的是一双臭袜子当然也能找到,假如他扔的是一双臭袜子,然后问年轻人说这回能找着吗?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感觉到就算是臭袜子臭狠了也能找到。为什么非要是珍珠呢?
首先这是一个假故事,紧接着这里面的价值观令我感到一种呕吐。从这个小小的故事你可以感觉到它宣扬的是什么,不就是成功吗,出人头地吗,光宗耀祖吗,让自己身上有一个成功的光环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照这种的逻辑,我们普通老百姓沙子一样的老百姓甚至水一样的老百姓那就什么都不是,只有那些所谓的精英所谓的成功者才能够被认可才能够拥有人的尊严。
这样的一种假故事的背后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庸俗的、市侩的所谓出人头地的观念,而今天的这个社会显然不是这样。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岗位,无论他是一个政坛的政客还是一个回收废品的普通人,无论他是一个清洁工人还是一个大厦中的白领,无论他是一个总理还是一个拾荒者,每一个人都应该被认可,每一个人的尊严都应该被尊重。
如果我们的这个社会看到的仅仅是那些所谓的珍珠,而看不到那些沙子,看不到沙子里的水,那么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不是非常得可怕呢?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还能够有多少尊严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弱者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所以这个故事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强者通吃一切,弱者狗屁不是。因此辽宁的这个作文题让我感觉到一种价值观的大倒退。
我们再看广东的作文题,广东的作文题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维系,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于是三种情况出现了,第一种情况一家非常感激高兴得接受了他的帮助,第二家一家犹豫的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第三家谢谢他的好意但是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