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历无学力,大学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有根源
时间:2013-05-26 23:35
来源:
作者:孤独川陵
点击:次
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觉得书念得越多越好。从社会角度来说,未必。套用“恰当技术”的说法,一个社会的“恰当高学历人群”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浮动的。最近读《洪业传》,写到洪业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规定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
今年的高校学子特别悲催,“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惊魂未定,又一头撞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669万的总数量,不足三成的签约率,同学们这心啊,拔凉拔凉的。
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近因,有远因。“GDP增速放缓”是最容易的结论,“学生们择业标准太高”是最方便的怪责,“扩招遗毒、文凭泡沫”更是最耐用的理由,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吃的人越多,越多人吃不着。
我们都知道民国那会儿就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按说那会儿大学生才多少?找工作也这么难?1931年中央大学毕业生才200多人,有一半找不到职业;1934年山西省报告,三十余年山西专科以上毕业生8905人,失业者超过4700人。
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觉得书念得越多越好。从社会角度来说,未必。套用“恰当技术”的说法,一个社会的“恰当高学历人群”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浮动的。最近读《洪业传》,写到洪业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规定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400多学生中就有93人被迫退学。很多人来替子女求情,洪业说:“一个人没受大学教育的话,还可从商做生意,受了大学教育,他就觉得从商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如果成绩不好的学生留在学校继续读书的话,以后会成个对自己对社会都无用的人。”
洪业这话听上去冬烘得很,现今时本科学历算什么?但事实上,当学历标准被强行调高,就意味着学历对应的学力被稀释了。而社会对于学历象征的能力也开始出现判断混乱。到底一个研究生是不是比本科生能干?每个HR都会告诉你说不一定。可是研究生比本科生多读了三年,他的时间成本与学习成本都大大超出,他当然觉得自己有理由要求更高的位置与薪酬。
这种社会需求与学历追求之间的错位,又被地域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放大。据说今年上海的毕业生有七成要求留沪,想来北京的比例也不会差太多。不能怪毕业生好高骛远,不肯下放,他的专业、他的学识,到别的地方有用吗?有发展空间吗?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如果解决就业危机只需要改变毕业生及家长的心态,那教育部派于丹老师巡回演讲不就行了?
民国为什么也有“毕业即失业”?其实这正是一个社会畸形发展不平衡的产物。1937年之前在《中央日报》登出求职信息的1467位大学生,对于薪酬的要求几乎没有低于一百元的。而这样的期望只有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商业发达城市才有可能实现。现在也是一样,离不开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
GDP增速放缓了,失业率提高了,“急中国”也该停下来想想了: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大学,多少大学生?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