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懂书有文化的皇帝毁起书和人来更可怕
时间:2013-04-28 10:08来源: 作者:Romi 点击:
次
还有一种情况是,领袖不爱读书,也未必多么爱读书人,但能容得下读书人。刘邦是著名的不读书,章碣不是也说过“原来刘项不读书”嘛。刘邦虽然有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特殊爱好,但大体上还算容得下读书人的。最著名的故事是郦食其求见刘邦时他正在洗脚,觉得受了
听说领袖爱读书,读书人的反应多半是与有荣焉的,回家捧本书读而不做家务彷佛也横生了“奉旨读书”的底气。从媒体和公众的热乎劲来看,《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概比十八大报告更能阐述中国未来的走势,读半部书即可知兴亡,我甚至最近从某位股评家的投资报告中发现了本书的踪影,不是说炒股要听党的话嘛。
恩,我们可能从未像最近几年一样从领袖们那里接受到如此多的读书信息。在这份书单中,除了《旧制度与大革命》,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沉思录》、《道德情操论》、《张居正》,《世界是平的》等等,当然,还有《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领袖爱读书好不好?不好说。看上去一副“白人大老粗”代言人的小布什据说一年能读95本书,总统生涯期间光林肯传记就读了14部,他虽然没有读成林肯,但也没有因为读书学坏成为尼克松;丘吉尔不光自己读书,还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位熟读兵书的战史大家仍然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的蹩脚军事统帅;王明博古洛甫哪个马克思读的不比毛泽东更多,但最终人家印了上亿套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的集子,王明写了本《中共五十年》还得偷偷摸摸的出;希特勒藏书据说高达一万六千本,每晚在他阴暗的小地下室中,以一天一本的速度手不释卷,王局长吹牛说读的书多到可以“火化”下属,元首读了那么多书,最后却把自己给“火化”了,用梁元帝的话说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领袖靠读书大概是平不了天下的,能修点身看起来都不太容易。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赵官家宁愿去相信一个装神弄鬼的道士林灵素,也不爱搭理汴梁的太学生和《论语》。
领袖读书这事扯不太清楚,不过,读书人瞎起劲就大可不必了,就算人家真爱读书,也未必要爱读书人。这里咱们不妨做点实证研究。
当韩非子听说秦始皇爱读书,特别是爱读自己的《孤愤》和《五蠹》,他的表现很不淡定,很快接受召唤来了秦国。按说秦始皇是很崇拜韩非的,曾有“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语,但结果呢,偶像后来却被粉丝下令处死了。再后来,爱读书,爱韩非的秦始皇还焚了书坑了儒,当然,这或许也是韩非的政治遗愿。
乾隆更是一个狂热的读书爱好者,我们不仅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四万多首),而且还知道他喜欢与纪晓岚等大文豪交游。但在乾隆心中,读书人也就是“倡优”而已,他曾当面羞辱纪称“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乾隆和文字狱的亲密关系也不用多说了,就说乾隆亲自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最大丛书《四库全书》,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牌的“编辑”在编书过程中很忙,一边忙于图书检查,一边忙于毁灭和删改禁书。
一个爱书懂书有文化的皇帝一旦毁起书毁起人来,那破坏力是无穷的,人家是内行。毛泽东也是一样,从北大图书馆的时代开始,主席就已经是一个爱书人了。相比乾隆,主席读书写诗批诗书批读书人一门都没落下,同时也将二十四史读成了一套政治斗争秘籍。主席还开创了一门“读书领导术”的帝王心术,当他很多时候“有话要说”的时候,往往不明说,而是向政治局和高层开出一份高深莫测的书单,有时干脆就印发传阅,《三国志》、《史记》、《旧唐书》、《水浒》、《离骚》等等都曾担此大任,其中微言大义比达芬奇密码还要难以破解。吴晗就曾在这方面吃过大亏,顺便捎上了文革十年的中国。主席曾经力荐过《明史海瑞传》,结果吴晗后来就据此写了《海瑞罢官》……人家尼克松就很聪明。主席在见尼克松的时候,说只和他谈哲学,具体事情让他找“周”。人家尼克松坚定地认为,中美关系就是一个哲学话题,还得和主席谈。
还有一种情况是,领袖不爱读书,也未必多么爱读书人,但能容得下读书人。刘邦是著名的不读书,章碣不是也说过“原来刘项不读书”嘛。刘邦虽然有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特殊爱好,但大体上还算容得下读书人的。最著名的故事是郦食其求见刘邦时他正在洗脚,觉得受了轻慢的郦食其批评了刘邦几句,刘邦马上就“辍足,起摄衣,延郦生上坐”,然后深受感动的郦食其很快就献计刘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陈留城。刘邦自己也说过,他的成功有赖于萧何、张良、韩信这两个半书生的发挥,而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连一个范增都容不下。
对于读书人的态度,最奇特的应该算是元朝了。怎么说呢,蒙古皇帝既不爱读书,也不爱读书人,更看不起读书人,但他们却能容得下读书人——以一种完全漠视的态度。按照通常的说法,元朝读书人的地位大概是历史上最低了,当时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地位大概还不如文革时期的“臭老九”。元朝的科举搞得也不红火,读书人指望靠读书当官的希望比前朝也小得多。
但在蒙古人的逻辑中,这个天下是他们马上打下来的,也只会自马上失之,只要勤加操练骑射功夫,天下就永远是他们的。蒙古人从来就不相信,这天下好不好和读书人说什么会有什么关系,这天下怎么会因为读书人的言论自由就没有了呢?用现在的话来说,蒙古人的政治理念就是“让老百姓说话,天塌不下来”,这可能是中国数千年来唯一真诚相信这句话的朝廷了吧。不过,历史证明蒙古人是对的,把他们赶回老家的,的确不是读书人,而是同样不读书的朱元璋,和他更能打的军队。
有元一代,有暴君,有昏君,有的是文盲皇帝,但就是没有“文化专制”和“文字狱”,号称读书人地位最高的宋朝,不是还有“乌台诗案”么。元朝的知识分子虽然不受待见,但文化也不可谓不繁荣,《西厢记》和元曲放在那呢。元曲中一些诸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样的句子放在清朝很可能是文字狱的热门候选。就说《窦娥冤》这样赤裸裸讽刺当朝司法制度的剧本吧,比什么《活着》还是《鬼子来了》要刺刀见红多了吧,蒙古人当你是空气不存在好了吧。
所以,别看元曲闹得欢,我特别怀疑当时的读书人有多么仇恨蒙古朝廷,反正没人管,不骂白不骂而已。就说一事吧,元朝灭亡的时候,很多读书人“殉国死节”,光《元史》上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六人,其中大多都是汉人。
可见,领袖读书挺好,不读书也没那么不好,不爱焚书就好;如果不读书,尊重读书人最好;如果也不尊重读书人,也没关系,由着他们一边去,就好。
|
------分隔线----------------------------